馬來古老戲劇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代馬來人的原始宗教儀式。西元14世紀,馬來地區開始流傳皮影戲。

  作為綜合藝術的馬來戲劇產生於19世紀80年代。由於保守勢力的阻撓,馬來戲劇發展緩慢。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馬來戲劇取得瞭長足進步。主要經歷瞭邦沙萬劇、初期話劇、現實主義戲劇和當代劇四個發展階段。

  邦沙萬劇 原是由波斯輾轉傳入的伊斯蘭宗教祭祀舞劇,,題材限於描寫伊斯蘭先知和英雄的故事,後逐漸描寫歷史和現實生活。約於1870年,一個演塔克吉亞劇的波斯哇揚劇團抵達檳榔嶼。演出獲得聲譽。1883年馬瑪克·佈什仿效波斯哇揚劇建立馬來亞哇揚劇團,以本地社會現實為基礎,模仿波斯哇揚風格,開展以反映社會上層人物生活為主的演出活動。因演出以貴族趣味為轉移,故名邦沙萬(意為貴族劇)。它繼承民間說唱的傳統,采用幕表制,演員即興自編臺詞,組織矛盾沖突。早期邦沙萬劇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劇目內容多來自國內外神話、寓言、歷史故事,如《阿裡巴巴與四十大盜》、《阿拉丁與神燈》等都是流行劇目。20世紀30年代邦沙萬劇開始反映現實生活,題材偏重於懲惡揚善和勸世訓誡等,成為40年代以前使用馬來語地區(包括印尼)的群眾性劇種。著名劇目有:《兩付棺材之間》(初演於1935年,柔佛),描寫異教徒婚配死後受宗教裁判的故事;《誰之咎》(初演於1938年,新加坡),描寫不孝之子被雷電劈死,暴露奴化教育的惡果;《逆子》(初演於1932年,柔佛),描寫一青年棄妻續娶,獨吞傢財,最後落得鐵枷鎖身的下場;《顛倒世界》(初演於1937年),鞭撻瞭傢庭道德之淪喪;《澤甫大醫生》(初演於1942年,檳榔嶼),描寫私生子澤甫大醫生與其父母相遇,忍辱自殺的故事;《巴郎山》描寫一青年抗婚未成,悲鬱而死;《血棺》(初演於1936年,馬六甲)揭露父親奪占兒子情人,情人雙雙殉情自殺的慘象。

  初期話劇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邦沙萬劇逐漸走向衰落。受過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翻譯莎士比亞戲劇,譯介戲劇理論,提出重視反映當代社會生活的主張。20世紀30年代,邦沙萬劇經印尼“達而達拉”劇團改造,剔除瞭幕間穿插的表演程式,使用臺本,強調導演的作用。該團在馬來亞演出的劇目對當地戲劇界產生影響,被人稱為“新劇”加以仿效,話劇遂脫穎而出。此時期學校演出的莎士比亞劇也產生瞭一定影響。初期話劇多以歷史題材影射當代社會生活。謝德·阿爾威·阿勒哈迪的《伊斯蘭英雄塔列·賓·紮依德》編演於1942年,宣揚伊斯蘭精神。《馬來英雄杭都亞》則頌揚瞭民族英雄主義。50年代,以劇作傢兼導演夏嫩·侯賽因(1919~  )的歷史劇為代表,話劇進入鼎盛時期。他的作品與馬來民族覺醒相呼應,所作有《丹絨佈德裡的駝子》、《水鬼》、《柔佛虎》、《敦·斯裡·拉朗》等劇。加拉姆·哈米迪的《華麗之子》則被認為是有獨創性的優秀話劇。

  現實主義戲劇 20世紀60年代以後,話劇在形式上完全擯棄邦沙萬劇的殘留痕跡,註重臺詞的口語化,舞臺裝置追求生活真實感。劇作傢開始吸收批判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更加重視從當代社會生活中搜集素材,如烏斯曼·阿旺(1928~  )的代表劇作《烏達與達拉》是一出描寫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的悲劇,譴責瞭封建制度;獨幕劇《肯尼山上的客人》描寫一個被各種矛盾困擾的高級官員的處境,暴露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矛盾。烏斯曼·阿旺的劇作如同他的詩作一樣,以其民族化的風格和濃鬱的生活氣息在全馬來西亞享有盛名。他的劇作《從星星到星星》(1965)、《陽光下》(1969)、《時代帷幕》(1969)、《紅色的早晨》(1971)等比較集中地反映瞭馬來戲劇創作向現實主義深度和廣度開拓所取得的成就。同時期有影響的劇目還有穆斯塔法·加米爾·耶辛的《在希望的帷幕之後》,描寫都市生活中的虛偽現象;《兩三隻逃貓》,展現馬華兩族青年通婚的社會難題,在戲劇創作中首先開辟民族融合的題材;《碩峩葉的屋頂》,以幽默、諷刺的筆調,刻畫一個株守舊觀念的母親形象,描寫瞭城鄉兩種人的品行和精神狀態。阿尼斯·莎比玲的《陰曹地府》,描寫一死鬼在冥府受審,招認在陽世為滿足妻子物質和權力的欲望,侵吞公款而自殺的行徑。

  當代劇 在現實主義戲劇開始勃興時就已有人在戲劇形式方面進行新的試驗。進入70年代,某些劇作傢拋棄直接反映社會現實的傳統,搬用西方荒誕派戲劇的表現手法,以人道主義為指導思想,深入反映人的孤獨的內心活動,刻意創造荒誕奇特的舞臺形象。他們的劇作被稱為“當代劇”。這種劇一般沒有連貫的故事,全憑演員在舞臺上所作象征性的表演,或以歌舞、音樂、皮影、幻燈等多種表現手段,展示含糊不清的情節,曲折地反映人與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代表作品有諾爾丁·哈山的《茅草並未吹去》(1970)、丁士門的《並非自殺》、諾爾丁·哈山的《五支華柱》(1973)和《門》(1974)、謝德·阿爾威的《督·霹靂》、丁士門的《抗議》(1974)和《阿娜》(1976)等。某些青年劇作傢追求更加新奇的表現手法,如約翰·加法爾的《旱風》以制造奇特的幻想意境的手法,表現人對幸福和豪華生活的渴慕。他們的作品被稱為隻能被社會有識者欣賞的所謂“上品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