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馬婁

  英國戲劇傢、詩人。1564年3月6日生於坎特伯雷。1581年在劍橋大學獲碩士學位。馬婁在倫敦曾因參加政治活動而屢次涉嫌入獄,1593年5月30日在倫敦附近酒店被人刺死,時年29歲。

 馬洛共寫瞭7部劇本,《帖木兒》(1587)是其早期的力作,分為上下兩部,按照編年史的順序,描寫瞭14世紀蒙古可汗帖木兒征服歐亞數國的業績。帖木兒的形象具有文藝復興時期巨人的特點,他雄心勃勃,所向披靡,不但追求無限的權力和財富,同時也渴望與美結合。但他又非常殘忍,虐待戰俘,屠殺無辜,甚至還處死瞭自己的長子。馬洛的這兩出英雄劇氣魄宏大,場面壯觀。劇中對無韻詩體的靈活運用,富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開創瞭被瓊森稱之為“雄偉的詩行”的風格。不過,劇本的結構還嫌松散,人物性格也缺少發展,這說明馬洛當時的創作技巧尚未成熟。

  《浮士德博士的悲劇》(1588)是根據德國中世紀民間傳說創作的,敘述符騰堡大學的神學博士浮士德為瞭獲得萬能的知識與力量而潛心研究魔術,甚至不惜與魔鬼訂約把自己的靈魂出賣給魔鬼的故事。馬洛通過浮士德的悲劇命運充分肯定瞭知識的威力,揭示瞭人文主義者同中世紀的宗教蒙昧主義作頑強鬥爭的真實歷史經歷。此外,這出戲在藝術上也較前有很大提高,主人公前後的性格對比非常鮮明,戲劇性也十分強烈。

《浮士德博士的悲劇》劇照

  《馬耳他島的猶太人》(1592)也是用無韻詩體寫作的。寫馬耳他的猶太人巴拉巴斯勾結土耳其占領者進行報復活動、墮入自己設置的機關中喪命的故事。此劇以反派角色作為一出戲的主人公,在以往的英國舞臺上還未曾有過,對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有明顯的影響。

  《愛德華二世》(1593)寫英王愛德華二世寵信權奸激化瞭他與諸侯的矛盾,釀成內戰,終遭殺害的故事。這出戲是馬洛所有劇作中結構最嚴謹、情節最精煉的一出,說明作者的藝術技巧已趨成熟。它對莎士比亞歷史劇的創作,尤其是對《理查二世》有一定的影響。

《愛德華二世》劇照

  馬洛還留下瞭一部悲劇《迦太基女王狄多》,另有一部未完成的劇本《巴黎的大屠殺》(1593),現在僅存3幕。

  除戲劇作品外,馬洛還創作瞭著名的長篇敘事詩《希羅與利安德》和抒情短詩《熱情的牧羊人》等。

  馬洛充滿浪漫激情和想象力的風格以及對巨人性格的描繪,叩響瞭通向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黃金時代的大門,為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奠定瞭基礎。他革新瞭中世紀的戲劇,通過筆下的巨人性格反映瞭時代精神,並且給戲劇的表現媒介“無韻詩體”註入瞭新的生命力。但他的作品在熱情奔放的同時,存在著結構不緊湊甚至牽強的地方。

  

參考書目

 Harry Levin,The Overreacher,Cambridge,Mass.,1952.

 J.B.Steane,Marlow,A Critical Study,Cambridge,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