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婦連袂演出的美國演員。A.朗特(1892~1977)於1912年在波士頓城堡廣場劇院受到初步舞臺鍛煉,1913年隨劇團巡迴演出,1919年在佈斯·塔京頓的《克拉倫斯》一劇演出中確立為優秀的喜劇演員。L.芳丹(1892~1983)原籍英國,1905年在倫敦配合英國名演員E.A.泰麗作首次演出,1910年遷居美國,1921年在考普曼與康奈利合寫的《達爾西》中與朗特同臺演出,被譽為出色的喜劇女演員。二人次年結婚。1929年,他們同臺演出貝爾曼的《流星》而取得成成功後,決定此後永遠聯袂演出。他們先後演出瞭馬克斯維爾·安德森的《伊麗莎白女王》(1930)、R.舍伍德的《重逢在維也納》(1931)、W.莎士比亞的《馴悍記》(1935)、А.П.契訶夫的《海鷗》(1938)及F.迪倫馬特的《老婦還鄉》(1958)等劇目。1958年在紐約新建的朗特 -芳丹劇院被認為是美國戲劇事業的盛舉。經過長期合作,朗特夫婦發展瞭一種表演技巧,即一個演員在舞臺上對一個演員自覺地配合和補充,達到互相默契的程度。他們一貫在臺詞中有機地插入內心臺詞,充實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芳丹善於運用冷嘲與莊嚴相結合的表現手法,朗特被稱為表達內心臺詞的大師。他們認為控制噪音、體現人物的獨特性和形象的鮮明性都是表演藝術的要素,從而形成朗特夫婦獨具一格、相映生輝的風格。

A.朗特與L.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