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導演、演員、劇院領導人。1873年生於維也納附近的巴登。1890~1892年接受戲劇表演訓練。1892年在魯多夫海姆開始藝術生涯。1894~1902年被柏林德意志劇院經理佈拉姆招聘為演員。1905年起擔任德意志劇院經理。從此萊因哈特的名字與德意志劇院和德國戲劇緊密地連結在一起。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德國從事戲劇活動,成為這一歷史時期中德國戲劇一位重要的資產階級藝術傢。萊因哈特才氣橫溢,精力充沛,進行瞭多方面的舞臺革新嘗試。他擴大舞臺功能,建造轉臺,重重新設計並擴展觀眾廳。1910年起他甚至利用維也納和柏林的馬戲場、慕尼黑的展覽大廳,演出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並到倫敦、俄國和斯德哥爾摩巡回演出。1905年他創建德意志劇院附屬戲劇學校,培養演員,並建立小劇院,增加演出場地。1911年出版《德意志劇院報》,宣傳劇院的藝術主張,從各方面加強劇院建設。他的導演藝術強調韻律、音響、動作形式的色彩,講究燈光運用,場面壯觀,氣勢磅礴。為瞭實現他的藝術目的,他在劇場建築方面提出新的原則,並運用圓形天幕制造舞臺幻覺,追求劇場效果,讓觀眾沉迷於藝術享受之中。1912年和1927年兩次率領劇團赴美國演出。萊因哈特酷愛莎士比亞戲劇,一生曾執導W.莎士比亞許多劇作,從1905~1930年間,柏林各劇院共上演他導演的莎士比亞劇作2723場次。1913年11月至1914年5月,他把他導演的《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亨利四世》、《哈姆雷特》、《李爾王》、《奧賽羅》等9部莎士比亞的不同體裁和風格的劇本集中在德意志劇院上演,共演201場。在世界戲劇史上像萊因哈特這樣全面而豐富地導演莎士比亞戲劇的導演是十分罕見的。他對J.C.F.席勒、J.W.von歌德以及其他同時代的劇作傢F.魏德金德、G.豪普特曼、L.皮蘭德婁、蕭伯納等人的戲劇也十分重視,他執導的《浮士德》1、2部及《華倫斯坦》,頗為人們稱道。萊因哈特的藝術貢獻不是孤立的現象,O.佈拉姆為他鋪平瞭道路,同時有一批才華出眾的演員如巴澤爾曼、莫西、溫特爾施泰因等人與之合作。舞臺美術傢羅勒、N.斯特恩等也是他的導演構思的忠實體現者。萊因哈特說過:“對我來說,一個沒有現實的夢想和一個沒有夢想的現實同樣可憐。戲劇隻能建立在實現瞭的夢想上面。”1933年希特勒攫取德國政權,萊因哈特被迫離開德國,在維也納和美國繼續從事導演工作。1937年移居美國,定居好萊塢,創建演員工作室,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仍然堅持藝術活動。1943年10月31日在紐約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