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萊辛

  德國戲劇傢、戲劇理論傢。

  生平 1729年1月22日生於勞西茨地區的卡門茨。父親是牧師。1741年到邁森貴族學校上學,同時從事文學創作。。喜劇《年輕的學者》就是在這時開始動筆的。1746年萊辛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神學。豐富多采的大學生活,改變瞭他的生活理想,他違背父母的意願放棄神學,決心獻身戲劇事業。他從速寫完《年輕的學者》,1748年由著名的諾伊貝爾夫人劇團演出,很受歡迎。接著又寫瞭幾部喜劇。1748年諾伊貝爾夫人劇團解散,萊辛作為該團一些演員的保人怕債主逼債,離開萊比錫到維滕貝格上學,但學業未完,就於同年來到柏林。

  1748~1760年,他除瞭為獲取學位短期住在維滕貝格外,其餘時間大都留在柏林。最初在一些報刊當編輯和撰稿人,不久,獨立主編《柏林特許報》文學副刊。以後,又結識瞭哲學傢門德爾松和出版傢尼科萊,三人共同編輯出版瞭《關於當代文學的通信》。萊辛還自己主辦瞭《戲劇文庫》,介紹和評論外國戲劇,特別是英國戲劇。在柏林期間,萊辛完成瞭劇本《薩拉·薩姆遜小姐》(1755)。該劇的出版和演出堅定瞭萊辛從事戲劇事業的決心。1756年5月曾到荷蘭、英國等地旅行。返回萊比錫後翻譯出版瞭《狄德羅先生的戲劇》(1760)。

  1760年10月他從柏林來到佈雷斯勞,當瞭普魯士將軍陶恩欽的秘書。1765年5月又回到柏林,完成瞭反普魯士的喜劇《明娜·封·巴爾赫姆或軍人之福》(1767)。不久,漢堡民族劇院建立,萊辛任戲劇藝術顧問。1767年4月他來到漢堡,對演出的劇本和演員的表演進行評論。這些評論最後匯集成《漢堡劇評》,於1769年出版。民族劇院因經濟問題於1768年10月關閉。萊辛為瞭生活,1770年到佈林斯韋克公爵的沃爾芬比特爾圖書館當瞭圖書管理員。在此期間,他完成瞭一系列重要著作,其中包括著名悲劇《愛米麗雅·迦洛蒂》(1772)和《智者納旦》(1778) 等。1781年2月15日萊辛因腦溢血在不倫瑞克逝世。

  戲劇創作 萊辛的劇作從一開始就具有鮮明的社會批判傾向。喜劇《年輕的學者》(1747)嘲笑瞭那種隻知死啃書本,對現實生活一無所知的書呆子。接著萊辛又寫瞭喜劇《老處女》(1748)、《達蒙或真正的友誼》(1747)等。《猶太人》(1748)駁斥瞭人們對猶太人的偏見;《懷疑論者》(1749)寫對宗教持懷疑態度的人與虔誠的教徒之間如何彼此理解、和睦相處。這兩部作品所表現的思想是萊辛畢生為之奮鬥的理想。《財寶》(1750)是根據普勞圖斯的《三角錢戲劇》改寫的,劇中嘲諷瞭市民傢庭對嫁妝的追求。萊辛這些早期戲劇基本上是按照法國古典主義格式創作的,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悲劇《薩拉·薩姆遜小姐》在德國戲劇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它標志著德國戲劇進入瞭一個新階段。劇本描寫密勒封拋棄瞭原來的情人瑪烏德又愛上瞭薩拉,瑪烏德千方百計破壞他們之間的關系,最後毒死瞭薩拉。劇本突破瞭當時占統治地位的觀念,市民代替王公貴族成瞭悲劇的主人公,成為德國的第一部市民悲劇。

  1755~1758年萊辛研究瞭古希臘戲劇,尤其是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並寫瞭一部仿古獨幕劇《菲羅塔斯》(1759)。他還研究瞭關於浮士德的傳說,寫成劇本《浮士德博士》(1759),但沒有寫完,隻有第二幕第三場流傳下來。

  《明娜·封·巴爾赫姆》是萊辛的三大名劇之一,也是第一部具有民族特色的德國戲劇。劇本描寫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軍官巴爾赫姆被指控犯有受賄罪。原因是戰爭期間他奉命在薩克森某地征收占領稅時,自己墊錢為百姓補上欠款。巴爾赫姆受到瞭當地居民的愛戴和少女明娜的敬和愛。倆人相愛訂婚。巴爾赫姆被解職後生活無著、名譽掃地,明娜得知此事,來到柏林,但巴爾赫姆不願讓別人為自己遭受不幸,要求與明娜解除婚約。最後巴爾赫姆冤案澄清,他們圓滿結合。巴爾赫姆品格高尚,心地善良,他自尊、自愛,但有些過分,以致令人發笑,是一個性格鮮明、帶有喜劇色彩的人物。這在德國戲劇史上第一次克服瞭人物塑造類型化的毛病,把自然和真實作為喜劇創作的基本原則,為喜劇發展開創瞭新階段。該劇同H.von克萊斯特的《破甕記》和G.豪普特曼的《獺皮》一起被譽為德國的三大喜劇。

《愛米麗雅·迦洛蒂》劇照

  《愛米麗雅·迦洛蒂》是借用古羅馬歷史事件寫成的著名反封建悲劇。1758年動手寫作,1772年完成並演出。劇本描寫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小城瓜斯塔拉統治者赫拉勒愛上瞭已經同阿皮阿尼訂婚的愛米麗雅。為瞭占有她,赫托勒縱容親信殺死阿皮阿尼,拐走愛米麗雅。當愛米麗雅的父親瞭解瞭全部真相之後,為保護她的名譽,親手殺死瞭女兒。該劇為反封建戲劇開瞭先河。與《愛米麗雅·迦洛蒂》差不多同時開始寫作的還有《斯巴達克斯》(1770),但沒有寫完,隻留下片斷。這兩部劇作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密切關系。萊辛把奴隸起義的首領當作劇中主人公,表現瞭作者反封建反專制的戰鬥精神。兩部劇作都完全克服瞭法國古典主義模式,但又沒有拋掉古典戲劇的基本原則。

  萊辛一生既反對世俗的封建統治,也反對基督教的正統派。《智者納旦》是他同正統派鬥爭的產物。劇本描寫“聖殿騎士”在十字軍東征中被伊斯蘭教的蘇丹薩拉丁俘虜,因他長得像薩拉丁的哥哥才予以釋放。“聖殿騎士”救出瞭猶太商人納旦的養女蕾霞,並愛上瞭她。經過一番曲折,最後弄清,“聖殿騎士”與蕾霞本是兄妹,都是薩拉丁哥哥的孩子。它說明三個大宗教同出一源。這一主題是啟蒙運動時期的“寬容論”的主要內容,反映人類的大同理想。

  戲劇理論 萊辛沒有系統的戲劇理論專著,他寫的都是評論,但在評論中包含瞭重要的理論觀點,《新文學通信》和《漢堡劇評》都是這樣的作品。

  《新文學通信》名義主編是尼科萊,實際負責人是萊辛。萊辛在這個刊物上以書信體的形式發表瞭一系列評論當代文學的文章,其中最重要的是第17封信,它的內容基本上包括瞭萊辛戲劇理論的主要觀點:①創立與本民族歷史和現實緊密結合的民族文學、民族戲劇是當務之急;②德國的民族戲劇不應以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為模式,而應以W.莎士比亞和英國戲劇為榜樣,同時還須吸收自己的民族傳統。

  《漢堡劇評》是漢堡民族劇院的院刊,每周出兩次。萊辛將其在《漢堡劇評》上發表的104篇評論,編輯成書出版。提出的理論觀點有:①戲劇應當通過情節的安排和人物的塑造起教育作用。悲劇的作用是引起觀眾對主人公命運的憐憫和恐懼,從而促使觀眾得到“凈化”避免遭受同樣的命運,不犯類似的過錯。觀眾可以而且應當與劇中人物相等同,因而戲劇必須真實,劇中人物要像生活中的人一樣,既不是絕對的好人,也不是徹頭徹尾的壞蛋。②法國古典主義者歪曲瞭亞裡士多德的學說。亞裡士多德從來沒有主張過“三一律”,而隻是強調情節必須統一。因為情節是戲劇的生命,時間和地點從屬於情節。悲劇與喜劇不能按照劇中人物的社會地位劃分,所有的人都可以成為悲劇或喜劇的主人公。③不同意狄德羅關於劇中人的性格隻要表現他所屬等級的特征就夠瞭的觀點,認為人物必須有個性,人物的性格必須是一般與個別的統一。

  萊辛的戲劇理論以亞裡士多德的學說為依據。他批評J.拉辛、P.高乃依,認為他們誤解和曲解瞭亞裡士多德;他贊成莎士比亞,認為莎士比亞從本質上實現瞭亞裡士多德的主張。萊辛已經看到古典主義戲劇不再適合新時代的要求,並已認識到莎士比亞對現代戲劇的巨大意義。

  

參考書目

 Waldmar Oehlke,Lessing und seine Zeit,München,1919.

 Franz Mehring,Lessing-Legende,Berlin,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