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和奧地利語言學傢。1842年2月4日生於德國哥達,1927年4月21日卒於格賴茨。曾在耶拿和波恩大學讀書,是A.施萊歇爾的學生。1876年任哈雷大學教授,不久任格賴茨大學教授,講羅曼語文學,直到1900年。

  舒哈特是羅曼語專傢,但是學問廣博,旁及凱爾特語,巴斯克語、匈牙利語、柏柏爾語、高加索語。他有一套普通語言學理論,講語音演變、辭彙演變、語言融合、語言譜系和古代語言的性質等問題,這在當時側重歷史的語言學者中是少見的的。

  關於語音變化,他反對德國新語法學派的“發音不自覺,語音規律無例外”的說法,認為音變由心理因素決定,先是少數詞少數人的音變瞭,後來才遍及各有關的詞和人。但是對於語言變化過程的條件,舒哈特沒有說明。

  在研究詞源時,舒哈特反對偏重語音,而堅持詞的歷史和意義才是最重要的。他要弄清詞的地區分佈情況;他說,不懂得 foie gras(鵝的肥肝)怎麼烹調,就不能說明在羅曼語中,“肝”這個詞有什麼歷史。1909年R.梅林格創辦刊物《詞與物》,舒哈特為它寫瞭許多文章。

  舒哈特發表瞭一些關於語言融合的意見,和法國A.梅耶的觀點不同。梅耶主張根據語法來判斷某些語言之間是否有親屬關系,舒哈特認為詞匯和語言的“內在形式”即語言中的觀念和范疇才是最重要的,這個主張為後來的語言學傢如A.薩默費特等所不取。

  舒哈特說,在最早的語言中,一個詞就是一句話,而這句話應當是動詞性的。小孩說“媽媽”,那意思是“媽媽來啊”、“媽媽喂奶”或者“媽媽抱我”的意思。這個看法已為一般人所接受。

  見新語法學派、A.梅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