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末、五代時期和尚。敦煌石窟曾經發現一個署有“南梁漢比丘守溫述”的韻學寫本殘卷。據此推知,守溫可能是後漢梁縣(今河南省臨汝縣西)居民。是否漢族不能確定,因為梵文的rakṣāpradīpa可以譯“守溫”。守溫韻學殘卷載有30字母。標目和總數跟敦煌唐寫本《歸三十字母例》一致:

  不芳並明 端透定泥 知徹澄日

  見溪群來疑 精清從 審穿禪照

  心邪曉 匣喻影後來有人調整30 字母的排列順序,增加“非、敷、奉、微、娘、床”6個字母,形成等韻裡通行的三十六字母。殘卷還載有“四等重輕例”,其中各等的分界跟等韻圖《韻鏡》完全吻合。證明等韻學最晚起源於唐末五代。殘卷第2截有“兩字同一韻憑切定端的例”,第3截有“辨聲韻相似歸處不同例”,反映出正齒聲類二、三等不混,床禪有別,輕重唇好像也有分別。不過,也有可能是參照梵文字母的體系來定漢語字母的。比如有些梵音有而漢音無,或者漢音有而梵音無的都舍去,因此隻有30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