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解詞義的書。漢末劉熙作。劉熙字成國,北海人。漢末避亂至交趾。《三國志·吳書·韋曜(昭)傳》說曜在獄中上書稱:“又見劉熙所作《釋名》,信多佳者。”考曜入獄在孫皓鳳凰二年(273),據此可知《釋名》在吳末已廣為流佈,為學者所重視。

  《釋名》這部書是從語言聲音的角度來推求字義的由來的。劉熙在自序裏說:“熙以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來,迄於近代,或典禮所制,或出自民庶,名號雅俗,各方多殊。……夫名之於實,各有義類,百姓日稱而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陰陽、四時、邦國、都鄙、車服、喪紀,下及民庶應用之器,論敘指歸,謂之《釋名》,凡二十七篇。”

  今本27篇分為8卷。所釋為天、地、山、水、丘、道、州國、形體、姿容、長幼、親屬、言語、飲食、采帛、首飾、衣服、宮室、床帳、書契、典藝、用器、樂器、兵、車、船、疾病、喪制。這代表劉熙對語詞所表示的事物的一種分類。

劉熙著《釋名》

  劉熙解釋事物所以如此稱名的緣由,完全從聲音上去探索。如“日,實也”、“月,闕也”,這種解釋已見於《說文解字》,但是劉熙要說出道理來,作瞭進一步的解釋。他說:“日,實也,光明盛實也”;“月,闕也,滿則〔復〕闕也”。全書都是這樣考求語詞音義之間的關系,說出緣由來。如說:”星,散也,列位佈散也”;“春,蠢也,萬物蠢然而生也”;“冬,終也,物終成也”;“彗星,光梢似彗也”;“身,伸也,可屈伸也”;“皮,被也,被覆體也”;“脊,積也,積續骨節終上下也”。

  諸如此類都是就音以求義,在訓詁學上稱之為聲訓,也稱音訓。劉熙所加的聲訓,雖然有些是不無道理的,但是大部分都出於主觀的推想,沒有實際的根據,也並非經過系統的探索而得出來的,因而缺乏科學性。不過,遠在1700多年以前就有這樣具有語源學性質的書,還是很可貴的。其所以能流傳下來而沒有亡佚,與人民很想追尋語源的心理有關系。《釋名》這部書對後代學者提倡因聲以求義的訓詁方法也有很大的影響。

  《釋名》書中記錄瞭很多漢代通用的語詞,可以跟《爾雅》、《說文》等書相參證。全書以聲為訓,或取同音字,或取同韻韻近字,或取聲同聲近字,由此可以考證漢末的語音,是一部極有價值的書,不能等閑視之。中外學者已有論文發表。

  《釋名》的傳本隻有明代的覆宋本,缺誤已多。清代學者畢沅作《釋名疏證》校勘其中訛誤,有撲塵之功。王先謙又作《釋名疏證補》,續有刊正,可稱善本。

  

參考書目

 周祖謨:《書劉熙釋名後》,收入《問學集》,中華書局,北京,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