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詁書。三國魏時張揖撰。張揖字稚讓,魏明帝太和中為博士。張揖在《上廣雅表》裏說,《爾雅》一書所集訓詁還很不完備,所以把群書中文同義異,音轉失讀,八方殊語,庶物易名,不在《爾雅》的都詳錄品核,以著於篇。其意在增廣《爾雅》,因此所釋仍用《爾雅》舊目,自《釋詁》、《釋言》、《釋訓》以下,直至《釋獸》、《釋畜》凡19篇。其書搜集極廣,舉凡漢代以前經傳的訓詁,《楚辭》、《漢賦》的註釋,以及漢代的字書、《方言》、《說文解字》等書的解說都兼括在內。為研究漢魏以前辭彙和訓訓詁的重要著作。

張揖撰《廣雅》

  《廣雅》原書分上、中、下3卷,隋代曹憲作音釋,因避隋煬帝楊廣諱,改稱《博雅》,自稱所著為《博雅音》。曹憲所著本,《隋志》作4卷,《唐志》則改作10卷,書名仍稱《廣雅》,沿用至今。

  清代乾嘉語言音韻訓詁之學盛行,王念孫始治《廣雅》,成《廣雅疏證》10卷,每卷又分為上、下。清儒譽為“蓋藉張揖之書以納諸說,而實多揖所未知,學者比諸酈道元之註《水經》,註優於經雲。”疏證成書至第9卷止,第10卷是其子王引之所述。王氏疏證《廣雅》,其最大特點在於就古音以求古義,引申觸類,不限形體。書中推闡“聲近義同”、“聲轉義近”之理,隨處皆是。其以聲音通訓詁,書中屢言“某之言某也”,探求詞源、詞族意。同時郝懿行作《爾雅義疏》,錢繹作《方言箋疏》都直接或間接受其影響。

  《廣雅》舊刻本訛字較多,且曹憲音夾在正文之下,有正文誤為音的,也有音誤入正文的,王氏父子都一一校勘。把曹憲音分出,列於《廣雅》原書之末,眉目一清。《廣雅疏證》有學海堂本、畿輔叢書本、王氏傢刻本。近年北京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均有影印本刊行;江蘇古籍出版社亦影印出版高郵王氏4種,其中《廣雅疏證》編有詞目索引附後,極便檢核。《廣雅疏證》刊成後,王氏又不斷加以修改,成《補正》一卷。此書1918年上海廣倉學宭有排印本;羅振玉據手稿本抄錄,1929年編印入《殷禮在斯堂叢書》中。王氏之後又有為之補證的數傢,惟精義不多。

  與王念孫同時疏解《廣雅》的,還有錢大昭作《廣雅義疏》20卷,當時隻有傳抄本,未經刊行,影響不大。桂馥看過原稿,嘆其精審。又盧文弨有《廣雅釋天以下註》,收在《廣雅義疏》中。日本刊有《靜嘉堂叢書》本,國內各大圖書館都有庋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