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曲種。又稱“滑稽”。流行於上海、江蘇、浙江一帶,以方言演出。獨腳戲興起於1920年前後,早期多由一人演出,藝術上受到江、浙、滬一帶流行的“小熱昏”、“唱新聞”、“隔壁戲”等說唱形式的影響。獨腳戲創始時期的藝人王無能,曾演過文明戲的醜腳,江笑笑、劉春山也各有專擅,當時稱為“滑稽三大傢”。他們的表演也吸收瞭文明戲和相聲的一些表現手法,形成“說唱”與“滑稽”的拼檔演出,在劇場、遊樂場和廣播電臺表演、播音,迅速受到群眾的歡迎,遂使獨腳戲形成獨立的曲種。

  獨腳戲早期以口技、雜學唱一類的節目為多,以後又發展瞭以“學”為主的《學電臺》、《學話劇》、《各地堂倌》、《關店大拍賣》及以“說”為主表現人物故事的《金蛤蟆》、《七十二傢房客》、《阿福上生意》和以“做”為主的《釘巴》、《關亡》等節目,使獨腳戲的藝術表現手法形成“說、學、做、唱”四類。“說”、“學”、“唱”近似於北方相聲之處較多,“做”則以直接扮演人物,在舞臺上表演作品中的情節和人物對話為主,表演的誇張幅度大。角色的語言、對白,又以相同於相聲組織“包袱”的手法,來產生笑料,喜劇效果強烈。這種“做”的手法已逐漸滲入到以說、學、唱為主的節目當中,成為重要的藝術手段。

  獨腳戲現在一般以二人合作演出為主,也有一人和三人合演的形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獨腳戲演員進行瞭大量的藝術改革和實踐,整理瞭一批優秀傳統節目,如《調查戶口》、《寧波音樂傢》、《水淹七軍》、《拉黃包車》、《七十二傢房客》等,多已收集在1963年編輯出版的《獨腳戲選》一書中。同時還創作瞭許多反映現實生活的新作品,如《看電影》、《兩個理發員》、《啼笑皆非》、《啥人嫁撥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