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戲曲劇種。流傳於貴州省從江、黎平、榕江和廣西、湖南侗族聚居地區。清嘉慶、道光年間,由侗族民間說唱形式“嘎錦”(侗語,即敘事歌)和“擺古”結合而成。1870年左右,自貴州沿都柳江傳入廣西。最初僅有兩人坐唱,後發展為走唱。道光年間,黎平縣臘洞寨侗族秀才吳文彩和吳文彬等根據漢族唱本編成《梅良玉》、《鳳姣李旦》等侗劇腳本。之後,民間業餘戲師又先後創作瞭許多本民族題材的劇碼,如《門龍》、《三郎五妹》、《珠郎娘美》等。很多侗寨都有業餘侗戲班,代代相傳。侗戲早期的表表演頗有特色,角色到臺前唱完一句後,在過門中繞∞字形回到臺中靠後方端坐的“掌本”戲師面前,聽取提示的唱詞,然後再到臺前演唱。醜腳在臺上比較活躍,有獨特的程式,不論從左右方向出場,都隻能向裡跳躍,叫做“跳醜腳”。1949年後,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有《珠郎娘美》、《山伯英臺》、《美道》、《芒遂》、《劉知遠》等,編演的現代戲有《侗傢兒女》、《民族團結的花》等。其中《珠郎娘美》已攝制成影片。

  侗戲的主要曲調有平板和哀腔等。平板或稱普通調,用於敘事性唱詞,前有引子、起板;哀腔,或稱哭調、淚調。此外,在有些劇目中,花旦或醜還常采用侗歌、漢族民間曲調等。主奏樂器為二胡,還有牛腿琴、琵琶、月琴、低胡、揚琴等。打擊樂器有鼓、鑼、鈸、小镲,但隻在開臺、催臺及角色上下場時用以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