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劇女演員,工花旦、正旦,兼演老旦。原名潘詠華。浙江省吳興縣人。1988年6月28日逝於上海。出身於繅絲工人傢庭。9歲時從師丁婉娥學戲。在兒童申曲班以小小婉娥藝名登臺。18歲滿師後,相繼在鳴英、施春軒、文濱、上藝等滬劇團演出。1947年在演出《鐵骨紅梅》和《何處再覓返魂香》中,扮演主要角色,受到觀眾和戲劇傢田漢等人的稱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丁是娥致力於滬劇改革,尤其在排演現代戲方面,成績卓著。1950年在《赤葉河》》中扮演燕燕,獲上海市戲曲競賽演員一等獎;1951年演出的《好兒女》,又獲上海市戲曲競賽演員一等獎;1952年在《羅漢錢》中扮演小飛娥,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表演一等獎;1954年在《金黛萊》中扮演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女英雄金黛萊,獲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員一等獎。她還成功地塑造瞭許多性格、身份、年齡、經歷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如《蘆蕩火種》裡的阿慶嫂,《雞毛飛上天》裡的教師林佩芬,《雷雨》裡的蘩漪,《蝴蝶夫人》中的日本藝妓蝴蝶,《寄生草》中的“軟體動物”唐文錦,《朵朵紅雲》中的共產黨員陶真等。她的表演嚴格掌握從人物出發的原則,唱腔綺麗多變,善於把曲牌體唱腔和板式體唱腔融合使用,以豐富唱腔的表現力,擅長運用多變化的〔反陰陽〕來抒發角色內心感情。她和樂師朱介生在音樂上深有默契,共同切磋,創造瞭〔十字板〕等新腔。她的唱腔自成一傢。丁是娥對滬劇藝術的革新和發展,頗多貢獻。近年來,在培養青年演員方面作出瞭較大的成績。

  丁是娥於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民主同盟候補中央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傢協會理事和上海分會副主席。現任上海滬劇院院長。(見彩圖)

丁是娥(滬劇《蘆蕩火種》阿慶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