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指流佈於民間的說唱道情,在不同地區與當地戲曲藝術相結合而發展形成的各地戲曲道情。有的地方稱道情為漁鼓或竹琴,現在多數仍為說唱形式。

  道情,源出於唐代道教在道觀內所唱的“經韻”,文體為詩贊體。後吸收詞調、曲牌,演變為在民間佈道時演唱的“新經韻”,也稱“道歌”。據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記載,淳熙十一年(1184)宮中唱的道情,與鼓子詞相類似。又據明人記載“漁鼓、簡板始於宋朝”,而這兩件樂器正是道情所專用的。由此可知,,至遲於南宋時已有曲白相間說唱故事的道情存在瞭。後來,道情中詩贊體的一支主要流佈於南方,仍多為說唱道情;曲牌體的一支主要流佈於北方,並在陜西、山西、甘肅、河南、山東等地發展為戲曲道情。它以〔耍孩兒〕、〔皂羅袍〕、〔清江引〕等為主要唱腔,吸收和采用秦腔或梆子戲的一些鑼鼓、唱腔、表演、劇目,以及民歌、小戲,逐步形成為各地的道情戲。其形成的時間,大約在梆子腔興起之後的清代末葉。變化脈絡如下圖:

道情戲變化脈絡圖

  道情戲的音樂,原系曲牌聯套體,後來陜、甘等地發展為板式變化體結構,並保留瞭某些曲牌的固有特點。伴奏樂器除沿用漁鼓、簡板外,增添瞭絲弦樂器和打擊樂器,豐富瞭表現力。在演唱時,大多仍然保持著尾句人聲幫腔的特點。

  道情戲的劇目有4類:①升仙道化戲,取材於道教的“十渡船”故事,人稱“十渡”戲。演黃桂香、李翠蓮、韓湘子、莊周、張良等10人得道成仙的故事,宗教色彩濃厚。如《打經堂》、《經堂會》、《大劈棺》、《辭朝》。此外,還有演呂巖得道故事的《杭州賣藥》等。②修賢勸善戲,故事來源於民間流傳的二十四孝,如《王祥臥冰》、《郭巨埋兒》等。③民間生活小戲,如《勸鄰》、《打刀》、《下畫》、《摸牌》、《老少換妻》等。④歷史故事和傳奇公案戲,或稱袍帶戲,多從梆子戲劇目移植而來,如《醉陳橋》、《歸宗圖》、《八義圖》、《烏盆記》等。

  山西的道情戲,清末已有職業戲班,辛亥革命後更為盛行,著名的有晉北武為周班、洪洞師秉焰班等。依據流佈地區,可分為四路:晉北道情(包括神池、右玉、代縣、應縣),臨縣道情,洪洞道情,永濟道情。它們各有地方特色。1949年後,神池、右玉、洪洞3縣均設有專業道情劇團。陜西的道情戲,有陜南道情,流行於安康、洵陽一帶,原為皮影戲,今已搬上舞臺;關中地區除有皮影道情外,農村流傳“坐班戲”,為農民業餘演唱性質,後發展為廣場扮演的小戲形式,稱“踏”;陜北道情,相傳出自清澗,又名清澗道情,原為坐班清唱,後受晉劇和山西道情戲影響,發展為戲曲劇種,流行於清澗、子長、延長、志丹、綏德等地。甘肅的隴東道情皮影戲,已發展為隴劇,成為道情戲中影響較大的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