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武打表演程式。一作“蕩子”。用以表現戰鬥場面和渲染戰鬥氣氛。凡表現交戰雙方人數在三人以上的,或持械相擊,或徒手格鬥,均稱為“檔子”;數人與一人交戰的,則稱為“攢”。二人對打稱“單對兒”。依劇情的需要,或展示規模宏大的鏖戰,或表現局部範圍的搏鬥。攢,一般多為四人對一人。不同名稱的攢,在部位、打法及所持武器上,都各有固定格式;有的攢隻用於某一劇中,如“罎子攢”用於《惡虎村》,“長刀攢”用於《鐵籠山》等。“檔子”則可靈活安排,名稱根據人數而定,如交戰雙方為三三人的,稱“三股檔”,四人的,稱“四股檔”,以此類推。也有根據雙方所持兵器或對打中的某一特殊動作,或開打結束亮相時的畫面而定名的,如“大刀四桿(槍)”、“剁頭檔”、“搭牌樓”等。

  檔子的開始形式,如前場為空場,由一人或二人先上的,稱為“開檔”;也有前場留人,其餘的人接續而上的,稱為“續上”。檔子的編排,要求章法嚴謹,合乎劇情。一般的群檔子,如四股檔、八股檔,多為兵士或雙方主將的部下所用,為主將的開打起鋪墊、陪襯、緩沖或銜接作用,要求打得平緩、整齊;“單頭檔子”則為主將所用,要求打得緊湊、激烈,造成聲勢,形成段落高潮。如《惡虎村》是以黃天霸為主貫穿的武戲,劇中李昆率眾來莊外接應,黃天霸逃出莊院,濮天雕、武天虯率眾追至,雙方短兵相接,展開激戰,即用“搭牌樓”的檔子表現;然後全部撤下,再由二官兵開檔接“上天梯”循環對打,到引出黃天霸、李昆、濮天雕、武天虯各持兵刃打四股檔,為第一段落;下轉“手連環”到黃天霸、郝文、武妻、王棟起“手四股檔”,為第二段落;王棟“大槍攢”之後,黃天霸急追郝文,打“奪刀”後亮相,為第三段落;下轉黃天霸接“壇子攢”,至殺死濮、武夫妻四人結束。

  在新編的反映古代生活的劇目中,表現戰鬥場面的檔子,如《雁蕩山》中的“夜襲”等場,對傳統武技中的翻打撲跌和武打檔子都有所發展。有些現代戲的武打設計,也繼承瞭傳統武打檔子的長處。

  打檔子是武劇演員必練的基本功之一,它除瞭可以鍛煉演員的圓場功夫和手眼身法步的聯系和諧外,還可以培養演員在舞臺上的節奏感、整體感和分辨舞臺方位的能力,使之反應靈敏,運用技巧準確,具備持久的耐力。不同劇種在集體武打的程式上各有不同的名稱和套數,表現出劇種的風格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