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曲種。原為八角鼓中的一種演唱形式,以一人操三弦自彈自唱而得名。單弦興起於清乾隆、嘉慶年間,當時滿族旗籍子弟開始編寫、演唱八角鼓,創造瞭這種自彈自唱的演唱方式,藉以自娛娛人。開始多應親友喜慶宴聚或在廟會等處義務演唱。後期(1880年左右開始)由於旗籍子弟隨緣樂(本名司瑞軒)自編曲詞在茶館裏演唱,對內容、唱腔等多所改革,遂形成獨立的曲種。嘉慶九年(1804)華廣生編訂的俗曲集《白雪遺音》卷3中《酒鬼》一篇,是現存最早的單弦曲詞。其後,百本張、別埜堂等書坊都都曾發賣過不少單弦曲詞的抄本。

  單弦是一種曲牌聯套體的曲藝形式,曲牌眾多,曲調豐富,藝術表現力強,適合於表現多方面的題材和反映現實生活。尤其在後期,又吸收瞭一些長於敘事的曲調,使它在敘事、抒情方面生動活潑,獨具特色。自隨緣樂以後,產生瞭德壽山、全月如、榮劍塵、常澍田、謝芮芝等不少名傢,流派紛呈,各擅其美,推動瞭單弦藝術的發展。

  單弦有兩種演出方式:①自彈自唱;②一人站唱,以八角鼓敲擊節拍,另一人操三弦伴奏,舊稱“雙頭人”。單弦的曲目,前期以反映清代北京社會生活風貌的為多,如《急拉吃得甲》、《窮大奶奶逛萬壽寺》、《青草茶館》等,也有一些由戲曲故事改編的,如《羅鍋兒搶親》、《合缽》等。自隨緣樂在茶館獻藝以後,則多根據《聊齋志異》、《今古奇觀》、《水滸》等小說改編,如《續黃粱》、《胭脂》、《杜十娘》、《武十回》、《翠屏山》等,以故事性強、刻畫人物細致入微取勝。五四運動以後,受民主思想影響,出現瞭何質臣演唱的《秋瑾就義》等新節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單弦不斷推陳出新,產生瞭《四枝槍》、《荊江蓄洪區說話》、《青年英雄潘天炎》、《反浪費》、《地下蒼松》等大量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流行的地區也由華北、東北擴展到華東、西南等地的一些城市。(見彩圖)

單弦(中國鐵路文工團說唱團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