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種。清初流行於開封、洛陽、安陽、南陽等地,並曾流傳到山東聊城、曹州和陝西關中一帶。清乾隆至嘉慶年間稱為“八角鼓”。清末曾有“鼓調”、“鼓子曲”、“曲子”等名稱。辛亥革命以後,豫西南始有“大調曲子”之名。洛陽流傳的曲子又稱“小調曲子”,主要以踩高蹺形式演出,後來發展為戲曲劇種。南陽流傳的曲子則一直稱“大調曲子”。(見彩圖)

大調曲子(河南省南陽縣曲藝隊演出)

  從清代中葉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演唱鼓子曲的主要是一些文人和富傢子弟,組織書社,借演唱以消遣取樂。城鎮多在茶館聚會演唱,農村常在場邊、地頭演唱,吸引一些帶著針線活來聽曲子的婦女,故被稱為“活笸籮曲子”。演唱形式有獨唱,也有多人坐唱,還有雙唱,俗稱“抬曲子”。在弋陽腔盛行時,還發展瞭幫腔,由樂手和聲,增強氣氛。

  大調曲子基本上是一種曲牌聯套體的說唱藝術。也有少數以單曲演唱的,如用〔鼓子頭〕、〔鼓子尾〕連接演唱一個小段,或用一個曲牌演唱一個故事,如用〔劈破玉〕演唱的《林沖夜奔》等。大調曲子原有曲牌200多個,包括每曲在100板以上的大牌〔劈破玉〕、〔滿江紅〕、〔碼頭〕等,來源於昆曲曲牌的有〔石榴花〕、〔上小樓〕、〔哭皇天〕等,其他源於明、清俗曲的雜牌有〔陽調〕、〔漢江〕、〔坡兒下〕等。聯綴曲牌時作為引子、尾聲之用的有〔鼓子〕、〔越調〕、〔垛子〕3種,分為頭、尾兩部分,中間穿插若幹曲牌,以成套數。還有以一個大牌帶過若幹其他曲牌演唱的,稱為“金鑲邊”,以及不用引子、尾聲,隻以雜牌聯綴演唱的套數。現代演唱大調曲子,使用大牌、昆牌很少,而更多地使用〔詩篇〕、〔渭調〕、〔漢江〕、〔上流〕、〔下流〕、〔緊訴〕等上下句反復的雜牌,曲調可塑性比較大。伴奏樂器以三弦為主,多人坐唱時可根據條件加入箏、琵琶、月琴、揚琴、二胡、四胡、洞簫等。擊節樂器以牙子(檀板)或八角鼓為主,也可增加脆碟、小镲、月鼓等。大調曲子還有稱為“板頭曲”的器樂合奏曲,如《平沙落雁》、《高山流水》、《漢宮秋月》等,過去多在正篇之前演奏。

  大調曲子的傳統曲目豐富,清代文人參與編寫的,曲詞典雅,很多是以元、明雜劇、傳奇故事以及明、清演義小說改編而成。特別是摘自《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楊傢將演義》、《水滸》、《精忠說嶽》的故事為多,視為曲子的“書梁”。還有一些是從地方戲中移植過來或改編各種文人筆記、雜著中的故事。少數是直接創作的“活笸籮曲子”,這類作品大都具有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和濃鬱的生活氣息,為農村聽眾所喜愛。五四運動以後,曾產生瞭一些反映民主思潮、民族意識的作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培養瞭一些青年演員,並對音樂做瞭改革。大調曲子名傢曹東扶曾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