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曲種。流行於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以民歌為基礎發展形成,歷史悠久。現存明代詩人楊桂樓在“山花碑”上的題詩即為大本曲體裁。白族人民每逢年節或舉辦婚喪禮儀時都要演唱大本曲。如喪禮中安葬的前夕要通宵唱大本曲,叫作“堂祭”。大本曲原為一人說唱,一人彈三弦伴奏。以白族語言演唱為主,也有用漢語演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斷革新,有瞭對唱、合唱,增添瞭二胡、月琴等伴奏樂器。演唱者有醒木、扇子和手帕等道具。大本曲可以隨地演唱,或搭一花臺(也叫彩臺),登臺演唱。

大本曲演出照

  大本曲的唱詞句式以3個七字句、1個五字句組成一節的“山花體”最為常用。此外,還有5句、6句、7句和3個十字句為一節的幾種格式。大本曲有南腔、北腔兩種流派。南腔比較委婉,唱腔有〔平板〕、〔黑凈〕、〔螃蟹調〕、〔老麻雀調〕等“九板十八調”;北腔比較質樸,唱腔有〔正板〕、〔脆板〕、〔螃蟹調〕、〔麻雀調〕等“九板十三腔”。它的傳統曲目有根據白族的民間故事改編的《火燒松明樓》、《白王的故事》等,現代曲目有《社會主義門》、《大理是個好地方》、《恩仇難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