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高爾斯華綏

  英國小說傢、劇作傢。1867年8月14日出生於倫敦一律師傢庭,後入牛津大學專修法律,1890年研究海商法而周遊世界,結識瞭小說傢J.康拉德,不久轉而從事文學創作。有短篇小說集《天涯海角》出版。他的長篇小說《福賽特特傢史》三部曲,由《有產業的人》、《騎虎》(1920)和《出租》(1921)組成。1924~1928年間,他的《現代喜劇》三部曲出版。由《白猿》(1924)、《銀匙》(1926)和《天鵝之歌》(1928)組成。這兩組三部曲描述瞭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英國資產階級的道德觀念,抨擊瞭人與人之間單純的利害關系。

  高爾斯華綏寫瞭約25部劇本,深受H.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的影響。劇本結構完整、嚴謹;人物語言和動作細膩、自然,帶有非常濃烈的英國味道。他經常描寫的主題是貧與富之間、無產者和資產者之間兩種生活方式,兩種行為準則的沖突和對抗。在高爾斯華綏筆下,雖然可以看出他的抑富揚貧的同情傾向,但沖突雙方均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非合理性。沖突的解決往往是以妥協,告終。

  《銀盒》(1906)以涉及一個富人和一個工人的兩起並行盜竊銀盒案件為主要情節,抨擊瞭社會對工人階層的歧視和司法制度的不公。《鬥爭》(1909)寫罷工鬥爭,代表不可抗拒力量的工人領袖羅伯茨和堅決不做任何讓步的工廠經理安東尼誰也沒有成為勝利者,隻是在他們兩個都離開鬥爭之後,罷工才得以通過妥協而告終。這兩部劇本都透露瞭他的改良妥協思想。《正義》(1910)揭露瞭英國整個司法制度的殘酷無情,然而法官並不是壞蛋,被審判的人也是罪有應得,人們可能對犯人寄予同情而譴責這種制度,不過這隻是出於對作者筆下描寫的犯人──代表著所有會犯錯誤的人類──的憐憫而已。

  高爾斯華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代表劇作有《皮膚遊戲》(1920)、《忠誠》(1922)和《逃跑》(1926)。《皮膚遊戲》寫衰亡的貴族與新興的有產者之間的鬥爭;《忠誠》則涉及種族沖突,結局是誰也不是勝者,所有的人都受到瞭不同程度的傷害。《逃跑》則是劇作傢晚年在風格上的新嘗試,他采取瞭短的場次,手法自由,情節發展快。

  由於高爾斯華綏在文學事業上的貢獻,他於1929年獲得榮譽勛章,並於193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