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e博馬舍

  法國劇作傢。1732年1月24日生於巴黎。鐘錶匠的兒子。1753年完善瞭鐘錶的構造,獲得國王鐘錶師的頭銜。1756年與一寡婦結婚,以妻子領地“博馬舍”作為自己的姓氏。他改善瞭豎琴,還曾結識瞭金融傢巴厘士-杜威奈,,經營致富。1761年買下國王書記官一職,成為貴族。

  1767年上演瞭處女作《歐也妮》。1768年第二次結婚。1770年《兩個朋友》問世,同年,博馬舍被人指控篡改遺囑,敗訴後憤然寫出《回憶錄》(1773~1774),以犀利的筆觸披露瞭法庭營私舞弊的黑幕。隨後,博馬舍到英國和德國等地執行剛登基的路易十六委托給他的秘密使命。在此期間,他寫出瞭《塞維勒的理發師》(又名《防不勝防》),於1775年演出。1777年他創建劇作傢協會,該會一直存在至今。

  約在1778年,開始構思《費加羅的婚姻》,1781年寫成,卻被路易十六斥為“可憎可惡,不準上演”。經過近4年的鬥爭,劇本才於1784年4月27日上演,轟動瞭整個巴黎。1787年上演瞭他寫作多年的歌劇《達拉爾》,主人公是絕對君權的擁護者,1790年的修改稿改為君主立憲的擁護者,1795年則改成共和派。歌劇缺乏強烈的揭露意義。大革命前夕,1792年上演博馬舍的最後一部劇本《有罪的母親》。

  博馬舍1792年被誣控為革命的敵人匿藏槍支。他在國外知悉財產被查封,隻得蟄居漢堡,直至1796年才回到巴黎。1799年5月18日因中風去世。

  《歐也妮》是一出“流淚喜劇”,立意平庸,唯序言《論嚴肅戲劇》頗有價值,是文學史上一篇重要的戲劇文論。它提出創作“正劇”,主張表現普通人,內容取材於日常生活,用日常語言去描寫社會現實。是對狄德羅提倡市民戲劇的理論的進一步闡發。

  《塞維勒的理發師》初為5幕劇,觀眾反應冷淡,博馬舍將喜劇壓縮為4幕,終於獲得成功。此劇描寫阿勒瑪維瓦伯爵和羅希娜相愛而沖破女方監護人巴多洛的防范,獲得愛情結合的故事。劇中仆人費加羅的形象尤為生動,這是司卡潘等仆人形象的發展。他敢於指責貴族階級同平民的不平等關系,富有頑強抗爭和樂觀進取的精神,另一方面又沾染瞭營私逐利的思想。

  《費加羅的婚姻》是反對封建既存秩序的一篇檄文。博馬舍通過費加羅,要求思想言論自由,反對社會不平等和封建特權等等,表達瞭人民群眾的願望。阿勒瑪維瓦伯爵在劇中成瞭封建勢力的代表。聰明機智的費加羅與之論爭,並發動群眾起來鬥爭,終於擊敗瞭色厲內荏的伯爵,實現瞭自己的婚姻願望。但作為第三等級代表的費加羅具有相當濃厚的資產階級意識,是一個性格復雜的人物形象。《費加羅的婚姻》標志著博馬舍的戲劇創作達到瞭頂峰。他的喜劇具有強烈的政治性,鮮明地反映瞭法國大革命前夕群眾的革命情緒。同時,博馬舍善於組織較為復雜的情節,逐層展開,導向高潮,脈絡清楚,氣勢磅礴而又色彩斑斕。

《費加羅的婚姻》劇照

  《有罪的母親》是一出正劇,屬於費加羅三部曲的第三部。博馬舍把阿勒瑪維瓦伯爵寫成開明貴族,原諒瞭自己不貞的妻子。而費加羅也成為伯爵忠心耿耿的仆人。這部劇本失去瞭對封建貴族的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