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於西元1257年建立素可泰王朝,形成瞭統一的國傢。蘭甘亨國王為使泰國徹底擺脫高棉(吉蔑)王國的控制和影響,於1283年在古高棉文的基礎上創造瞭素可泰時期的泰文,泰國書面文學隨之誕生。泰國的古代文學基本上是宗教文學和宮廷文學。

  素可泰王朝(1257~1377)建立之時,佛教和婆羅門教已在這個地區流傳,各種祀典上誦念的經文,以及稱頌國王的仁政和佛績的贊詞,曾鐫刻在石碑上,這些素可泰碑文是至今發現的泰國最早的歷史、文學作品品。其中最著名的是《蘭甘亨碑文》。素可泰時期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宗教文學作品是《三界經》,它是五世王立泰(1354至1376年在位)根據30部佛經編纂而成。他用優美的散文描繪瞭眾生所在的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宣揚佛教思想,強調眾生應棄惡從善,以免受“三界”輪回之苦。《三界經》流傳很廣,對泰國社會佛教觀的形成和泰國文學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

  在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統治泰國的417年期間,泰國逐漸形成瞭比較完整的封建制度。它繼承瞭素可泰時期的文學遺產,同時吸收瞭高棉帝國的古老文化和由婆羅門僧侶帶來的古印度文化,一度呈現出繁榮的景象,文學形式也有發展,出現瞭格律嚴謹的詩詞,即戛普、克龍和禪。然而,泰國在此期間曾兩度被緬軍征服。京城阿瑜陀耶第二次陷落時(1767),文學遺產遭到瞭嚴重破壞。

  在素可泰時期,國王非常忌諱高棉帝國的統治制度和語言文字,主張使用純粹的泰語;而阿瑜陀耶的國王,為瞭確立和鞏固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威,采納瞭高棉國君的一些傳統制度和禮儀。拉瑪底帕提一世(1350至1369年在位)責成婆羅門祭司編寫瞭一部《水咒賦》,這是泰國第一部賦體(立律)文學作品。《水咒賦》的主要內容是歌頌拉瑪底帕提一世,宣揚忠君思想。原著用古高棉文寫成,同時摻雜瞭一些梵文。《水咒賦》與忠君宣誓儀式對鞏固君主專制制度起瞭重要作用,被歷代王朝沿用600多年,到1932年資產階級維新政變後才予廢除。

  宗教文學在阿瑜陀耶王朝初期有進一步的發展,出現瞭《大世賦》(《瑪哈察堪鑾》)和《大世詞》(《戛普瑪哈察》)。這兩部作品都是從巴利文原著翻譯改寫的,內容都是講釋迦牟尼涅槃以前最後一次輪回的故事。以稱頌國王的仁政和偉業為主要內容的宮廷文學也出現瞭,如拉瑪底帕提二世著的《阮敗賦》,帕西瑪霍束的《納萊大帝頌》等。

  民間口頭詩歌創作在阿瑜陀耶中期獲得瞭突出成就,在泰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民間文學巨著長篇敘事詩《昆昌與昆平》,就產生在這一時期。那時宮廷裡聚集瞭一批有名望的詩人,其中就有西巴拉。著名的文學作品有泰國第一部教科書《如意珠》(《津達瑪尼》),愛情故事長詩《帕羅賦》,描述風俗習慣的《十二月》(《他瓦托沙瑪》),用禪體改寫的《拉瑪堅》(《羅摩衍那》片斷《別息達》),歷史題材的《鑾巴色版史記》等。這時期出現的戲劇叫“洛坤”,全由男演員扮演,後來稱為“洛坤諾”(宮外劇)。

  阿瑜陀耶王朝後期,“格侖”(八律詩)已很盛行,尤其是用於戲劇和對唱。在創作形式上又出現瞭一種新的賦,叫“戛普和克龍”。這一時期著名的詩人是探瑪鐵貝王子,他的作品有《銅河之行》、《悲溪離記》、《搖船曲》、《歡喜經》(《南托巴南塔》)和《瑪萊賦》,後兩部作品都是以詩的形式從梵文原著翻譯改編的。

  在戲劇方面,納萊時期的宮外劇已演變成為宮內劇“洛坤乃”,全由女演員扮演,隻在王宮裡演出,劇目繁多,著名的有《拉瑪堅》、《加拉格》、《卡維》、《猜亞塔》、《瑪諾拉》等。

  吞武裡王朝(1767~1782)的吞武裡王在致力平定內亂、抵禦外患的同時,著手整理泰國文學,親自編寫《拉瑪堅》片斷。這時期出現的重要作品有《王冠明珠賦》(《立律碧蒙谷》),用禪體詩改寫的《伊瑙》、《加姬》、《吞武裡王頌》、《吉沙納教妹》等。此外還有一部《中國行》,是用詩詞形式記錄吞武裡王於1771年派遣使節到中國訪問一事。

羅勇府格亮城的順吞蒲紀念碑

  拉達納哥信王朝(曼谷王朝)於1782年建立以後,繼續收集散失的阿瑜陀耶時期的文學作品,完成瞭《卡維》、《桑通》、《大世賦》和《昆昌與昆平》等的輯錄、補遺工作。

  曼谷王朝一至三世時期泰國古典文學再度繁榮,作品內容雖然大部分取材於阿瑜陀耶時期的故事,但形式已經多樣化,語言更加優美生動。散文體也開始流行,其中著名的作傢有昭披耶帕康,他將《三國演義》從中國移植過來,並創造瞭“三國”文體,對泰國的文學,特別是小說的創作產生瞭重大的影響。這時期負有盛名的詩人是順吞蒲、帕波拉瑪努七親王和帕瑪哈蒙德裡,後者是頗有首創精神的詩人,他運用詼諧諷刺的手法寫瞭著名詩劇《拉登蘭代》。

  曼谷王朝四世至六世王都是詩人和文學傢,而以五世王帕尊拉宗告和六世王帕蒙固告最為突出。其他著名的詩人和作品還有鑾紮巴尼及其用禪體寫成的《帕樹屯》,女詩人坤素旺及其滑稽劇《帕瑪累貼泰》和《一百篇烏納魯的故事》,蒙拉觸泰及其詩作《倫敦遊記》和散文《泰國使節到英國》,納拉貼巴攀蓬親王的話劇《帕羅》等。這一時期著名的作傢還有丹隆親王、諾·摩·梭、披耶阿努曼拉察吞、帕沙拉巴塞等。

  曼谷王朝四世至六世時期(1850~1925),泰國各鄰國已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泰國處在緩沖國地位,被迫執行“夾縫外交”。在文學上,從四世王開始就提倡向西方學習,到六世王時,西方文化的影響更大,古典文學開始衰落。

  泰國的新文學是20世紀20年代末興起的。那時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瞭空前的經濟危機,泰國也受到它的嚴重影響,經濟凋敝,民不聊生。1932年終於爆發瞭資產階級維新政變,泰國從此成為君主立憲的國傢。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教育的普及,報刊的增多,留學生的派遣,特別是西方資產階級文學的翻譯和介紹,使泰國文學在內容、形式和創作方法上都發生瞭巨大的變化,新文學很快占據瞭主導的地位,並深入到瞭平民中間。新文學的作傢大多是出身於平民的知識分子,他們憎惡封建權貴,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思想。他們的作品力圖表達這種思想,在塑造人物和選擇題材方面都具有一些本民族的特點。新文學創始時期著名的作傢有西巫拉帕(古臘·柿巴立)、馬來·初披尼、阿卡丹庚、多邁索和索·古拉瑪洛赫等。

  西巫拉帕是新文學的奠基人之一,這一時期他發表的長篇小說《降服》(1928)、《男子漢》(1928)和《生活的戰爭》(1932)都有很大的影響。《降服》寫一個青年幾經曲折,贏得瞭一個少女的愛情,表現瞭作者渴望變革、主張婚姻自由的思想。《男子漢》寫幾對青年男女的理想、情操和愛情糾葛。《生活的戰爭》通過一對患難與共的情人最後分手的故事,鞭撻瞭社會的黑暗,表現瞭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

  馬來·初披尼(1906~1963)的3部小說《終身伴侶》、《無聲的美》和《娜拉的心》,寫瞭婦女為獲得愛情、自由和幸福而與封建勢力作鬥爭的故事,因與當時青年的思想合拍而風靡一時,後來有不少作傢競相仿效。

  阿卡丹庚親王(1905~1932)的長篇小說《生活的戲劇》(1929)及其姐妹篇《黃種人與白種人》(1930)是首次寫泰國人在國外生活的小說,前者意在說明生活、幸福和痛苦是無常的、難以預測,人生就象一出戲劇;後者告訴人們黃種人與白種人之間是難以相互理解的。這兩部作品情節新奇,描寫真實,引起瞭廣泛的興趣。

  多邁索開始創作以傢庭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她的小說大多是描寫人物的內心活動、泰國的風俗習慣、傢庭和愛情等,手法細膩,富於哲理,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因而受到人們的贊賞。

  1932年資產階級維新政變前後的泰國新文學還處於初創時期,被泰國評論傢稱之為“黃金時代”,但思想內容和藝術性均較成熟的作品還不多。30年代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影響較大的作品有西巫拉帕的長篇小說《一幅畫的後面》(1937)、高·素朗卡娘的《妓女》(1937)、瑪納·詹榮的短篇小說、雅可的《蓋世英雄》和邁孟敦的《常勝將軍》(1943)等。

克立·巴莫的小說《四朝代》封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泰國進步力量比較活躍,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促進瞭文學的發展,進步作傢提出瞭“為人生的藝術”的口號以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主張。他們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描寫社會,揭露黑暗,指出道路,西巫拉帕的中篇小說《後會有期》(1950)、長篇小說《向前看》(1955),社尼·紹瓦蓬的長篇小說《魔鬼》(1957),伊沙拉·阿曼達恭和奧·烏拉功的短篇小說,乃丕、集·普密薩的詩等都是這類文學的代表作品。

  此外,克立·巴莫的長篇歷史小說《四朝代》(1953),西拉┋沙塔巴納瓦的長篇小說《這塊土地屬於誰?》(1958),索·古拉瑪洛赫的長篇小說《中國自由軍》(1950),盡管傾向不同,但在社會上都有較大的影響。

  這一時期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和介紹工作,也有很大發展。許多西方的古典文學名著、蘇聯和中國的革命文學作品都被譯成泰文。

  泰國的進步文學在1952和1958年先後受到兩次重大的打擊。進入60年代,文壇相當沉寂,言情小說泛濫,有價值的作品甚少。1958至1967年,泰國評論傢把這10年稱為文化上的“黑暗時期”。

  60年代末70年代初,有兩位女作傢的創作引人註目。格沙娜·阿速信(1931~  )的長篇小說《人類之船》(1969),寫一個貧苦的少女在腐敗的社會中誤入歧途的故事;《日落》(1972)寫一個公務員力圖飛黃騰達,最後卻一敗塗地。素婉妮·素坤塔(1931~  )的長篇小說《他的名字叫甘》(1971)寫一個醫生自願去窮鄉僻壤為窮人治病,結果反遭殺害。這3部小說比較真實地描寫瞭社會現實,提出瞭人們關心的問題,藝術上也有較高成就,影響較大,分別獲得東南亞條約組織文學獎。

  1973年,泰國爆發的“十月十四日運動”,對文學產生瞭促進作用,在“十月十四日運動”前後出現的一批青年作傢極為活躍,他們不滿現狀,渴望變革,同情勞動人民。這時描寫人民的反抗和鬥爭的作品增多,反映現實比較深刻。康噴·汶他威的長篇小說《東北人的兒子》(1978),曾獲1979年東盟文學獎。小說描寫泰國東北一進步青年不滿社會現實、立志變革東北貧窮落後面貌而進行艱苦鬥爭的故事。此外,著名的作品還有拉披蓬的《同一個國土》(1977)、青年作傢康曼·昆開的《鄉村教師》(1976)等。詩人中則以瑙瓦拉·蓬拍汶(1940~  )、維他耶功·昌恭(1946~  )和昂康·甘拉亞納蓬(1926~  )的詩較為著名。

  

參考書目

 巴朗·納納空:《泰國文學史》,曼谷,1963。

 沙田·詹梯瑪吞:《寫作的人》,曼谷,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