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泰戈爾

  印度詩人、作傢、藝術傢、社會活動傢。於1861年5月7日出生在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市。他的祖父德瓦爾格納特·泰戈爾是最早去英國訪問的印度人之一,曾支持19世紀初孟加拉啟蒙運動者拉姆·莫漢·拉伊通過梵社進行的反對偶像崇拜拜、種姓制度、寡婦自焚殉節等社會改革活動。他的父親戴本德拉納特·泰戈爾對吠陀和奧義書很有研究,是哲學傢和宗教改革者;有子、女14人,泰戈爾最幼。他的大哥是詩人,又是介紹西方哲學的哲學傢;他的五哥是音樂傢、劇作傢;他的姐姐是第一個用孟加拉語寫長篇小說的女作傢。和他年齡不相上下的侄輩中也有不少人在孟加拉文學和藝術復興中作出瞭程度不同的貢獻。在這個紮根於印度教哲學思想土壤、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富有文學教養的傢庭裡,泰戈爾度過瞭他的童年。他進過東方學院、師范學校和孟加拉學院,但沒有在學校裡完成正規學習。他的科學、歷史和文學的豐富知識,得自父兄和傢庭教師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客觀環境的影響,使他從小便醉心於詩歌創作。他的愛國詩篇《獻給印度教徒廟會》於1875年2月25日在《甘露市場報》發表時,年僅14歲。他的長詩《野花》、《詩人的故事》和擬中世紀虔誠派頌歌體的詩集《帕努辛赫詩抄》都是他13至18歲時的作品,雖然不很成熟,卻為他日後的創作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泰戈爾按照父兄的意願於1878年赴英國學法律。他對法律不感興趣,便轉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他在5年之內(1881~1885)出版瞭抒情詩集《暮歌》(1882)、《晨歌》(1883)和《畫與歌》(1884);戲劇《蟻垤仙人的天才》(1881)、《大自然的報復》(1884);長篇小說《王後市場》(1881)和《聖哲國王》(1885)。他的戲劇和小說不少取材於史詩和往世書;他的詩歌主要表達富於浪漫主義色彩、沉湎於冥想的個人感受。他在《回憶錄》(1912)裡承認他早期的作品“夢幻多於現實”。

  1886年詩集《剛與柔》的發表,標志著他在創作道路上進入面向人生、面向現實生活的時期。首篇《生命》寫出瞭他要以“永新的詩歌”反映生活的願望,他“要活在人民中間”,“用人們的悲哀與歡樂編成詩歌,為他們修築一座永恒的住所”。他毫不惋惜地向過去告別(《舊》),滿懷激情地歡迎新時代的到來(《新》),這個新時代的新世界“屬於生命,不是死亡的殿堂”。他呼喚:“親愛的,讓我們離開這鮮花鋪就的臥床,讓堅硬的大地在我們腳下回響。”(《夢幻》)因為“夢幻之網已被撕毀”,他要在“粗石壘成的墻壁裡”面向生活。這些都表明他向現實生活邁進瞭一大步。此外,在詩集裡還第一次出現瞭熱情的戀歌和描寫兒童的歡樂、母親的慈愛的詩篇,特別值得註意的是有3首愛國詩,它呼喚孟加拉人民從睡夢中醒來,相信自己的力量,積極參與世界事務,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前進。詩中洋溢著對改變民族命運充滿信心的樂觀主義精神。

  詩集《心中的向往》(1890)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在形式上它突破瞭印度詩歌的傳統和英、法浪漫主義派作品的影響,形成瞭獨特的風格;在內容上也顯示出對現實生活和社會問題的密切註意。例如其中的《海浪》是對1887年800名香客覆舟遇難的慘劇作出的強烈反應。《傳道者》是對1888年加爾各答一群印度教徒打死一名救世軍表示憤懣,譴責瞭新印度教徒的宗教狂熱。構思新穎的《一對孟加拉新婚夫婦的情話》是反對童婚的優秀詩篇。在新婚之夜,新郎不斷向新娘──不懂事的小姑娘傾訴愛情,新娘卻為“要找保姆睡覺去”以及她的“被忘在傢裡的小貓麥尼”而啼哭!這部詩集再一次抒發瞭泰戈爾的愛國主義感情,號召人民為祖國的昌盛努力工作。在《國傢的進步》一詩裡,他特別強調自我改造,他認為一個國傢之所以偉大,在於她的每個成員的完美與高尚。

中國舉行的一次泰戈爾學術討論會

  這一時期他寫瞭兩個劇本,即《國王與王後》(1889)和《犧牲》(1890)。《犧牲》是由他的長篇歷史小說《聖哲國王》改編而成,描寫國王廢除以眾生的鮮血向女神獻祭這一陋俗所遇到的種種阻力,反對恢復婆羅門祭司的特權和落後的習俗。19世紀80年代,新印度教派企圖利用宗教謀求民族復興,主張復古和嚴格遵守印度教一切傳統教規,在加爾各答甚至恢復瞭向毀滅女神迦梨供獻犧牲的祭典。《犧牲》的發表,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

  1884至1911年,泰戈爾擔任梵社的秘書。無論在文學創作或社會活動中,他都反對宗教偏見、種姓制度和腐朽落後的傳統,重視科學和進步,主張向西方學習,但並不盲目崇拜西方文明;他珍視印度文化和民族的優秀傳統,但並不懷古。1884年,他和保守的民族主義作傢班吉姆·金德爾·查特吉展開的一次爭論,分歧就在於此。他認為一個民族必須不斷進步,不僅倒退是不行的,即使停滯也很危險。

  從1891年起,他住在西萊達經管父親的地產,目擊農村的凋敝和農民的窮苦,開始註意社會主義思想。他在寫給朋友的信裡說:“我不知道更平均地分配財富的社會主義理想能否實現,如若不能,則上天的意志真是冷酷無情,而生物中最不幸的就是人瞭。”他想象的解決農村問題的辦法帶有烏托邦的性質,然而他對農民的同情卻是真摯的。

泰戈爾與梁啟超合影

  90年代是泰戈爾創作的旺盛時期,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他從1891年起連續在他主編的《薩塔納》雜志上發表的60多篇短篇小說。它們深刻地反映瞭現實,揭露瞭社會上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塑造瞭許多不幸的婦女的形象。其中抨擊嫁妝制的《還債》,揭露種姓制的《素芭》,抨擊寡婦自焚的陋俗的《摩訶摩耶》,反對童婚和歧視婦女的《練習本》和描寫寡婦悲慘生活的《是活著,還是死瞭?》,都是最優秀的篇章。在《烏雲和太陽》(1894)裡,他描寫瞭殖民當局的專橫恣肆,孟加拉官吏的怯懦,地主及其代理人的諂媚逢迎,農民的忍氣吞聲。而在這種陰暗背景襯托下,展示出兩個光明的形象──為維護孟加拉人民的尊嚴而反對污辱與壓迫的青年律師和與他忠誠相愛的少女。這篇小說無情地揭露與斥責瞭殖民當局。

  泰戈爾短篇小說中的人道主義和批判傾向,為印度現實主義文學開辟瞭道路,印度許多作傢都受到他的影響。

  這一時期他發表瞭《金帆船》(1894)、《繽紛集》(1896)、《收獲集》(1896)、《夢幻集》(1899)、《剎那集》(1900)等5部抒情詩集,一部哲理短詩《微思集》(1899)和一部《故事詩集》(1900)。

  他的故事詩歌唱印度光榮的文化傳統和中世紀印度各民族反抗異族侵略者的英勇鬥爭。他的格言、寓言式的小詩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充滿對小市民趨炎附勢的辛辣諷刺和對權勢者的憤懣。他的抒情詩繼承瞭印度古典文學和中世紀孟加拉民間詩人抒情歌曲的優秀傳統,吸取瞭民歌和民謠的豐富營養,富有民族特色。從《剎那集》起,他開始用孟加拉口語寫詩,人民大眾的口語賦予他的詩以新的節奏和清新健康的氣息。他描寫孟加拉大地風光和歌唱生活、青春與愛情的抒情詩,為人民廣泛傳誦。他的第二部英譯詩集《園丁集》裡的詩篇,大多選自這一時期的作品。

  在《繽紛集》裡,他第一次提出“生命之神”的觀念。它源自奧義書關於人與自然統一的思想和中世紀毗濕奴派詩人斷言“人高於一切”的理想。他說,他從“內在的我”中吸取靈感,這個“內在的我”與無處不在的“最高起源”──“無限”,是同體共存的。在後來他以十四行詩的形式寫的宗教抒情詩《奉獻集》(1901)裡可以看出他對神的虔誠是和對生活、對國傢和人民的愛融合在一起的。

  1901年,泰戈爾在和平村創辦瞭一所學校,親自擔任教學工作。1902年,泰戈爾喪偶。1904年,女兒病逝。1905年,父親去世。詩集《回憶》(1903)、《兒童》(1903)和《渡船》(1905)就是他個人生活中不幸年月裡的記錄。另外,他還創作瞭兩部長篇小說:《小沙子》(1903)和《沉船》(1906),表現瞭封建道德規范與新的民主思潮的沖突,反映瞭古老的傢庭生活方式的瓦解。

  1905年,英國實行分裂孟加拉的政策,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泰戈爾積極參加運動,並且寫瞭許多愛國詩歌。1910年,著名的長篇小說《戈拉》發表。《戈拉》反映瞭印度社會生活中的復雜現象,塑造瞭爭取民族自由解放戰士戈拉的形象。他歌頌新印度教派教徒愛國主義熱情和對祖國必獲自由的信心,同時也批判瞭他們維護舊傳統的思想。對梵社某些人的教派主義、崇洋媚外也進行瞭鞭笞。他還寫瞭象征劇《國王》(1910)和《郵局》,諷刺劇《頑固堡壘》(1911)。

  1910年,詩集《吉檀迦利》(孟加拉文本)出版。這是繼《奉獻集》之後又一部最優秀的宗教抒情詩集。泰戈爾熱愛人生,從不逃避現實,因此他的神仍然是在流離失所的最貧賤的人群中間,是在“鋤著瘠地的農民那裡、在敲石的築路工人那裡”,通過“勞動和流汗”才能走近它。

《泰戈爾詩選》中譯本封面

  1912至1913年間,泰戈爾訪問英國和美國。他旅居倫敦時把《吉檀迦利》、《渡船》和《奉獻集》裡的部分詩作譯為英文。1913年《吉檀迦利》英譯本出版。同年,泰戈爾獲諾貝爾文學獎金。加爾各答大學授予他博士學位。英國政府封他為爵士。泰戈爾的創作生涯經歷瞭另一高潮。他發表瞭詩集:《歌之花環》(1914)、《頌歌》(1914)、《白鶴》(1916)、《逃避》(1918),以及中篇和長篇小說《四個人》(1916)與《傢庭與世界》(1916)。在《傢庭與世界》中,他指出瞭民族解放運動的缺點:領袖們不顧農民的利益,冒險主義分子利用運動煽動沙文主義和宗教狂熱,引起民族沖突。

  20年代,泰戈爾創辦瞭國際大學,並曾多次到國外訪問。這時期他出版瞭劇本《摩克多塔拉》(1925)、《紅夾竹桃》(1926)和一些詩篇。他的長篇小說《糾紛》(1929)描寫沒落的封建世傢與資產階級暴發戶之間的矛盾,長篇小說《最後的詩篇》(1929)描寫印度頹廢的一代。

  30年代,他陸續出版瞭長篇小說《兩姐妹》(1932)、《花圃》(1933)和《四章》(1934);戲劇《時代的車輪》(1931)和《紙牌王國》(1933);詩集《再一次》(1932)、《邊緣集》(1938),以及訪問蘇聯的見聞錄《俄羅斯書簡》(1931)。在德、意、日法西斯猖獗時,泰戈爾對遭受他們侵略的國傢表示同情,曾寫瞭一些重要的政治抒情詩,如《禮佛》等。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表示憤怒的抗議。

  1941年4月,他寫下瞭最後的遺言──著名的《文明的危機》,對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進行瞭控訴,表達他對祖國最後必能擺脫殖民統治、獲得民族獨立的信念。

  1941年8月7日,泰戈爾在加爾各答的祖宅逝世。

  泰戈爾共寫瞭50多部詩集,12部中篇和長篇小說,100餘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此外還寫瞭大量有關文學、哲學、政治方面的論著,創作瞭1,500餘幅畫,譜寫瞭很多歌曲。

  泰戈爾的詩歌和小說反映瞭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封建制度雙重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願望,描寫瞭他們的反抗和鬥爭,充滿愛國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深為人民所喜愛。他的豐碩的創作成果,在印度文學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他一生辛勤的勞動給印度文學和世界文學寶庫增加瞭可貴的遺產。

  泰戈爾對中國懷有崇高的友誼。他一貫強調印中兩國人民團結友好合作的必要性。1881年,他寫瞭著名的《死亡的貿易》一文,譴責英國向中國傾銷鴉片毒害中國人民的罪行。1916年,他在日本發表談話,抨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行動。1924年,他訪問中國。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以後,他屢次發表公開信、談話和詩篇,斥責日本帝國主義,支持和同情中國人民的正義鬥爭。逝世前,他在病榻上還不斷關懷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中國人民歷來也把他看作印度文化的傑出的代表和中國人民誠摯的朋友。中國人民尊敬他,也喜愛他的作品。中國作傢郭沫若、鄭振鐸、謝冰心、徐志摩等人早期的創作,大多受到過他的影響。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紹到中國。幾十年來出版的他的作品的中譯本和研究介紹的文章為數很多。1961年為瞭紀念他的百歲誕辰,中國又出版瞭10卷本的《泰戈爾作品集》。

  

參考書目

 佈特代沃·巴蘇:《一畝綠草》,加爾各答,1948。

 佈羅帕德古瑪爾·穆克吉:《泰戈爾傳》(4卷),加爾各答,1951。

 A. Aronson, Rabindranath through Western Eyes, Allahabad,1943.

 M. Sykes,Rabindranath Tagore,1943.

 E. Thompson, Rabindranath Tagore. Poet and Dramatist, London,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