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塔索

  義大利詩人。文藝復興運動晚期的代表。1544年3月11日誕生在索倫托城一個富有文化教養的傢庭,父親貝爾納多·塔索是詩人。6歲時進入那不勒斯耶穌會學校。後在帕多瓦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學習法律,同時和人文主義者交往,研讀哲學學、古典文化。處女作《裡納爾多》(1562)是用浪漫的情調描寫騎士業績的長詩,可以看出阿裡奧斯托的影響。從1565年起,塔索在費拉拉城邦擔任埃斯泰傢族的宮廷詩人。這期間寫瞭牧歌劇《阿明達》、敘事長詩《被解放的耶路撒冷》。

《被解放的耶路撒冷》插圖

  《阿明達》(1573)是塔索為宮廷演出而作,抒寫牧人阿明達對山林水澤女神西爾維婭的誠摯的愛情。詩劇的語言典雅,情節精練;對牧人高尚品德的贊美,對愛情力量的歌頌,表達瞭人文主義的思想。

  敘事長詩《被解放的耶路撒冷》(1575)計20歌,以11世紀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為背景。塔索寫作時從有關史料中吸取瞭部分素材,又在藝術上借鑒瞭荷馬的《伊利昂紀》、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阿裡奧斯托的《瘋狂的羅蘭》的某些特點。詩中敘述戈特弗裡德·佈留尼統帥十字軍東征小亞細亞,圍困回教徒統治下的聖城耶路撒冷。以薩拉丁諾為首的回教徒,借助魔力,陷十字軍將士於困境。在神明的庇佑下,佈留尼破除魔法,經過血戰,占領瞭耶路撒冷。長詩中還貫串著另外兩條線索;十字軍騎士唐克雷蒂同回教徒女戰士克羅琳達的愛情,十字軍驍將裡納爾多同回教徒魔女阿爾米塔的戀愛。詩人著力描寫愛情對基督教信仰的勝利,表現異教精神;歌頌現世生活的歡樂的場面,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和感人的藝術力量,閃耀著人文主義的思想光輝。塔索贊頌十字軍東征及其對回教徒的勝利,在當時意大利國土充斥外來的強敵、同東方的交往被土耳其切斷、工商業衰退的歷史條件下,目的在於喚起意大利人民的英雄精神,恢復民族的光榮傳統,反對土耳其的擴張,具有現實的意義。但是,詩中贊美佈留尼統帥的十字軍的功績,歌頌基督教信仰的力量,客觀上又反映瞭當時教會勢力反對宗教改革運動和鎮壓異端的要求。《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反映瞭塔索思想上、創作上的深刻矛盾,也表現瞭文藝復興晚期尖銳的社會矛盾和人文主義的危機。

  塔索的文藝理論著作有《論詩的藝術》(1567)、《論英雄史詩》(1595)和26篇《對話》。他在這些論著中闡述詩歌的使命是歌頌“光輝的、偉大的和盡善盡美的行為”,強調藝術概括的重要。他指出,藝術作品要把寫實同想象、逼真同驚奇結合起來,詩人不是單純地按照事物已有的樣子去摹寫,而是按照事物應當有的樣子去表現,揭示事物蘊含的普遍的價值,令讀者感到驚奇、激動。

  《被解放的耶路撒冷》脫稿後,塔索委托友人希皮奧尼、貢紮加審閱全詩,貢紮加又約請四位文人學者參加審閱。他們從亞裡士多德的詩學觀點和天主教反宗教改革的立場出發,對塔索的作品提出尖銳的批評。塔索提出理由反駁,但對自己的宗教觀點的疑慮越來越深,惟恐作品被列入“禁書目錄”。他曾兩次請宗教裁判所檢查他的宗教思想是否正統,被宣告無罪後,仍不放心。與此同時,塔索對費拉拉宮廷日益不滿,和環境的矛盾日益加劇,因而精神失常,被囚禁在瘋人院達7年之久。後來,他四處漫遊,生活極為清貧。

  1594年,塔索回到羅馬,教皇克雷門特八世授予他年金,並且打算舉行隆重儀式,在卡皮托利諾山丘上給他戴上桂冠。這一計劃尚未實現,他就於1595年4月25日病逝。

  

參考書目

 T. Caretti,Ariosto e Tasso,Torino,1961.

 R. Agnes, La Gerusalemme liberata e il poema del secondo Cinquecento, in Lettere italiane,1964,XVI.

 W.Binni,I classici italiani nella storia della critica, v.1,Da Dante a Tasso, Firenze,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