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文學長期以來和波斯文學有十分密切的關係。19世紀下半葉中亞各汗國被沙皇征服後,塔吉克文學開始受到俄國文化影響。作傢拉赫馬圖洛·沃澤赫 (1817~1894) 、沙姆西丁·沙欣(1859~1893)、穆哈馬德·海拉特(1878~1902)創作的中、短篇小說,已經顯示出現實主義的創作方向。到20世紀初,薩·阿伊尼 (1878~1954)、托·阿西裏(1864~1916)、米·西拉吉(1877~1913) 等人的文學創作,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又有瞭新的發展。。

  十月革命為塔吉克文學的發展開辟瞭道路。蘇聯塔吉克文學的奠基人薩·阿伊尼於1918年所寫的《自由進行曲》,揭開塔吉克文學新的篇章。十月革命初期湧現的作傢有蘇萊莫尼(1899~1933)、拉希米(1901~1968)、伊克拉米(1909~  )、賈弗哈裡-紮德(1900~1964)、阿明-紮德(1904~1966)。1922年遷居蘇聯的伊朗詩人拉胡蒂(1887~1957),對塔吉克詩歌有過影響。這個時期詩歌的主要內容是歌頌人民革命精神,號召人民同舊世界搏鬥,鼓吹文化革命和為婦女解放而鬥爭。20年代重要作品有阿伊尼的中篇小說《奧金娜》(1924)和長篇小說《多洪達》(1930)。30年代出現的主要作傢,有圖爾松-紮德(1911~1977)、傑霍蒂(1911~1962)、紮裡爾(1909~  )、卡裡姆(1905~1942)、米爾沙卡爾(1911~  )、烏盧格-佐達(1911~  )。他們運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手法,塑造瞭新型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形象。衛國戰爭期間走上前線的作傢有尤素菲 (1914~1945) 、卡裡姆、佈祖爾格-紮德(1909~1943)。他們通過小說、特寫、詩歌和劇本,謳歌瞭蘇聯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英雄氣概。戰後的塔吉克文學中,雖然詩歌仍占主導地位,但散文和劇本創作有瞭較大發展。重要的作品有:圖爾松-紮德的組詩《印度紀事》(1947~1948) 和長詩《趕車人哈桑》(1954),米爾沙卡爾的長詩《不屈的皮亞恩吉》(1949)和《列寧在帕米爾》(1955),尼亞齊的描寫戰爭的長篇小說《忠誠》(2卷,1949~1958),阿伊尼的反映塔吉克人民數十年來的歷史進程的《回憶錄》(4卷,1949~1954)。60至70年代,文學題材逐漸擴大,出現瞭伊克拉米的長篇歷史小說《佈哈拉的十二座城門》(1967~1968)等。戰時和戰後初期進入文壇的詩人、小說傢的創作技巧也日臻完善。塔吉克戲劇誕生於30年代,當時上演過的劇本有伊克拉米的《敵人》(1933),圖爾松-紮德的《判決》(1934),烏盧格—佐達的《紅色苗圃》(1940)。戰時受歡迎的劇本有伊克拉米的兩幕劇《母親的心》(1942),烏盧格-佐達的《在火線上》(1944)。50年代以來,劇本創作有米爾沙卡爾描寫當代知識分子生活的劇本《我的城市》(1951),烏盧格-佐達描寫波斯古典詩歌奠基者的劇本《魯達基》(1958),加·阿卜杜洛的《自由的烈焰》(1964)和《革命的士兵》(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