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內加爾獨立前,在本土沒有電影生產。20世紀50年代初,塞內加爾電影工作者在法國拍瞭幾部短片。其中的《塞納河上的非洲》(1955,導演保林·維艾拉)描寫在法國的非洲學生生活,這是法語非洲的非洲人製作的第一部影片。1960年獨立後,維艾拉又拍瞭故事性紀錄片《一個人、一種理想、一種生活》(1961)、《蘭勃》(1963);佈萊茲·桑戈爾拍攝瞭《吐巴的大教堂》(1961)。

  作傢、導演S.烏斯曼為故事片的發展作瞭重大貢獻。他的的藝術短片《馬車夫》(1962)引起瞭國際上的註意,其後有故事片《黑姑娘》(1966)、《匯單》(1968)、《塞內加爾獨立》(1977)等。影片把社會問題同民族意識的形成結合在一起,較知名的故事片還有J.特拉奧雷的《少女》(1970)、《仙人掌》(1975);喬普·芒哥基的《流氓》(1970)、《鬣狗的笑聲》(1973);M.蒂亞姆的《克裡姆》(1971)、《巴克斯》(1974);巴巴卡·桑佈的《科杜》(1971);蒂迪亞納·奧的《銅手鐲》(1974)、《證明書》(1979);保林·維埃拉的《軟禁》(1970);斯·恩·巴的《彼岸》(1979);恩那伊的《凱基泰伊》(1981);女導演S.法耶的《卡杜·畢卡特》(1975)。1961年塞內加爾建立瞭電影工作者協會。1972年成立電影辦公室。同年,成立國傢電影公司。1974年成立國傢電影進出口公司 (CEDEK)。1983年成立新電影生產公司。1986年國內共有74傢影院。年產5~6部故事片,已生產出故事片30部,短片40多部,在西非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