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在1896年的日內瓦國際博覽會上開始放映電影,但由於語言的不統一,電影的發展受到瞭一定的影響。1918年建立瞭第一傢電影公司,專門拍攝驚險片和滑稽片。

  瑞士有4個語言區,除羅曼什語區外,德語區、法語區和義大利語區均有電影生產。20年代,在法語區拍攝的影片有《塞爾溫的十字架》(1922,導演Z.貝蘭熱)、《山的呼喚》(1923,導演A.波爾舍)、《攀登薩列弗的人們》(1923,導演Z.佈洛舍)。德語區是製片業最為活躍的的地區。1924年攝制瞭歌頌瑞士民族英雄威廉·退爾的長故事片《聯邦的起源》(導演E.哈德爾)。同年,在蘇黎世創立普拉厄森斯電影公司,起初隻攝制廣告片。30年代裡,該公司拍攝瞭幾部大型紀錄片,後來,便投資攝制故事片,主要是改編19世紀瑞士德語作傢G.凱勒和J.戈特赫爾夫的古典作品,其中比較重要的影片是L.林德堡執導的《機槍手維普夫》(1938)、《最後的機會》(1945)和《馬托王朝》(1947),F.施尼德爾執導的《長工烏利》(1954)和《佃戶烏利》(1956)。普拉厄森斯電影公司力圖打入國際電影市場,曾聘請外國導演去瑞士拍片。如美國導演F.齊納曼拍攝瞭故事片《搜索》,意大利導演L.康曼西尼拍攝瞭《海蒂》(1952)等。其他電影制片公司拍攝瞭一些描寫社會生活的影片,如導演K.弗裡尤的《警察維克爾裡》(1955)、《楚列爾面包房》(1957)、《達列巴赫.卡裡》(1970)。德國導演E.萊澤爾在瑞士剪輯瞭幾部反法西斯的政論性影片《埃赫曼,“第三帝國”的人》(1961)、《我選擇生活》(1963)。60年代中期以前,法語區的電影公司主要生產紀錄片,故事片為數很少。如《在暴風雨中的孤島》(1942,導演A.波爾舍)、《馬努什》(1943,導演F.肖爾瓦裡),《沉默的恐懼》(1960,導演K.留丹)。提契諾州的意大利語區,70年代以前隻生產瞭3部故事片:《愛娃》(1940,導演包爾基),《隨著佈谷鳥啼鳴聲》(1942,導演A.凱倫)、《邊境的往事》(1971,導演B.索爾迪尼)。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外國影片進口減少,刺激瞭瑞士民族電影事業的發展,1942年瑞士年產長故事片達13部。戰後,瑞士政府對民族電影的發展給予很大關註。1958年瑞士的憲法中增加瞭關於電影事業的補充條款。1963年頒佈瞭國傢對新聞片、紀錄片、科普片和教學片的生產給予資助的法令;1970年對此法令又作瞭修正,即對故事片生產也給予資助。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瑞士年產故事片穩定在15部左右。

  從60年代中期開始,一些主要是在法語區工作的青年電影工作者在創作中逐漸沖破舊模式,力求使作品所表現的沖突真實可信,具有社會意義,代表作品是《他們中間的四個》(1967,導演C.薩姆皮溫,Z.桑道斯,F.柳塞爾和Y.葉爾森)等。體現這種現實主義傾向的影片還有A.達涅爾執導的《蠑螈》(1971)、《世界中間》(1974)、《在白色城市裡》(1983),M.蘇臺拉執導的《大麻素》(1968)、《逃避》(1974),C.高列達執導的《邀請》(1973)、《花邊女工》(1977,與法國、聯邦德國合拍)、《馬裡奧·裡奇之死》(1983)。這個時期,德語區的電影創作者們也力求通過現實主義手法拍攝以社會生活為題材的影片。如導演T.久爾菲爾的《跳蚤馬戲班老板之死》(1973)、《幫工》(1977),導演R.裡希的抨擊性諷刺片《葉夫蓋尼──可見是高尚的人》(1968)、《對質》(1975),導演D.施密特的以精細、雅致著稱的影片《今夜或永遠不……》(1972)、《天使們的影子》(1976)。80年代初期最有影響的一部故事片是《船已滿員》(1981,導演M.伊姆霍夫)。

  瑞士在洛桑設有電影資料館(1948,由國傢資助)。出版的電影刊物有《瑞士電影》(1935年創刊)等。

  在瑞士舉辦的國際電影節有日內瓦國際自然影片電影節、洛桑國際軍事電影節、洛桑國際青少年電影節、洛桑世界先鋒派電影節、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