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歷史學傢。大概生於高盧行省一個相當富裕的騎士傢庭,少年時期受過良好的教育。據他自稱是在維斯帕西安當政時期進入仕途,曾任財務官、市政官、大法官等職。此後有幾年時間大概在行省任職。97年因原任執政官去世,他被指定為補缺執政官。100年曾和小普林尼一起追究過馬裡烏斯·普裏斯庫斯在北非的勒索行為。112或113年任亞細亞的總督。

  塔西佗的傳世作品有五種:《演說傢的對話》、《阿格裏柯拉傳》、《日爾曼地方誌》、《歷史》和《編年年史》。《演說傢的對話》是討論演說術衰落的原因的一部對話體裁的論著,其中有一部分殘缺。書中文筆優美,由於它接近西塞羅的文體,過去曾有人視為偽作,後鑒於這部書的風格和思想同塔西佗的其他作品有許多相通之處,仍然認為它是塔西佗的作品。《阿格裡科拉傳》成書於97至98年間,是作者為他的嶽父阿格裡科拉作的一篇傳記,主要記述阿格裡科拉出任不列顛總督期間的政績,贊揚他在多米提安治下能忍辱負重,同時對這一時期的恐怖統治作瞭深刻的揭露。《日耳曼地方志》發表於98年,主要記述萊茵河和多瑙河以北的日耳曼諸部落的風俗習慣等,文筆簡潔生動,是研究日耳曼人古代歷史的最有權威的史料之一。書中對日耳曼人淳樸的風俗的敘述實際上是對羅馬當時的奢華風尚的批判。

  《歷史》和《編年史》兩書的寫作花費瞭塔西佗畢生的精力。《歷史》大約成書於105年左右,記述的年代從69年開始,大概到96年多米提安垮臺時為止,但保存下來的隻有前4卷和第5卷的前26章,即從蓋爾巴的當政時期記述到70年高盧齊維利斯的叛亂和對耶路撒冷的圍攻。全書可能有12卷或14卷。《編年史》可能成書於115 年左右,但記述的則是14年(奧古斯都之死)至68年(尼祿之死)間的事情。此書保存下來的隻有第1至4卷,第5卷的一部分,第6、11至15卷,第16卷的一部分,時間則敘述到66年,全書可能有18或16卷。

  塔西佗雖然出身於騎士傢庭,又是在帝國擔任要職的既得利益者,但他在思想上卻是一個正統的共和派。他向往古老的共和國,憎惡個人專制,雖然他明知羅馬國傢從共和制到帝制是一種無可挽回的歷史趨勢。他在作品中對帝國的描述專門突出其專制的陰暗面。他認為這種陰暗面主要由皇帝的個人品質,如多疑、恐懼、權力欲、殘忍、憎恨等所產生,而不註意歷史發展的其他方面,如經濟、文化等因素。塔西佗的著作所用的史料很多已經失傳,他在材料的選擇上比較尊重史實,從不依據個人的好惡進行歪曲或捏造,因此他的史料基本是可信的。塔西佗的風格受修昔底德和薩盧斯提烏斯的影響較大,他喜歡含意豐富的簡短句式,警句在他的作品中俯拾即是。他用詞力求避免陳腐、平庸,雖然用瞭不少古語和詩歌語言,但仍然鮮明、準確、生動。他在書中對提比裡烏斯、卡利古拉、克勞狄烏斯、尼祿、多米提安等羅馬皇帝作瞭鮮明的刻畫,他所描述的帝國初期一系列事件,構成一幅幅悲慘的畫面,由於他用字造句過分簡略,他的文字有時顯得晦澀難懂。

  中世紀時,塔西佗的著作湮沒無聞,直到14世紀,才有人如意大利作傢薄伽丘重新提及他的作品。16世紀時他的全集問世,引起人們的註意。法國大革命時期,許多作傢和詩人稱他為反專制、反暴政的先驅。他的著作也被譯成許多種歐洲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