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柯爾律治

  英國詩人、評論傢。1772年10月21日生於英格蘭德文郡奧特裏·聖瑪麗。父親是教區牧師,在他9歲時去世。他10歲到倫敦基督慈幼學校上學,熟讀希臘、羅馬文學,精習形而上學。19歲進入劍橋大學攻讀古典文學。17944年,與騷塞合寫《羅伯斯庇爾的失敗》一劇。1796年自辦《警衛者》報,不久停刊。後移居英國西部湖區,與華茲華斯過從甚密。1798年兩人發表詩集《抒情歌謠集》,成為浪漫主義的宣言書。同年與華茲華斯兄妹到德國留學,翻譯席勒的劇作《華倫斯坦》。1809年創辦《朋友》雜志。以後大多寫詩及批評文章,也曾在皇傢學會講演。1817年發表瞭著名的《文學傳記》,以文學批評為主,是他最完整的散文著作。1818年作瞭一系列關於莎士比亞的講演,後來收集為《關於莎士比亞講演集》一書。晚年貧病交迫,兼有鴉片癖好。自1816年開始,住在倫敦海格特區吉爾曼醫生傢。1824年被選為皇傢學會成員,1834年7月25日逝世於吉爾曼傢中。

  柯爾律治的詩數量不多,但《古舟子詠》、《克裡斯特貝爾》和《忽必烈汗》都膾炙人口,是英國詩歌中的瑰寶。這些詩顯示瞭柯爾律治創作的原則和特色,即以自然、逼真的形象和環境的描寫表現超自然的、神聖的、浪漫的內容,使讀者在閱讀時“自動摒棄其不信任感”,而感到真實可信。其他優秀詩篇如《青春與暮年》、《沮喪》、《寂寞中的恐懼》、《霜夜》、《無希望的工作》等,大多傷感、陰鬱,表現瞭作者不幸的生活遭遇和抑鬱的心情。

  柯爾律治的文學、哲學、神學論文在他全部著作中占有很大比例。其中《文學傳記》包括他的評論的精華,浸潤著濃厚的浪漫色彩,得到現代文學批評界的高度贊揚。其中提出瞭關於批評理論與哲學基礎等基本問題,被理查茲稱為新批評派的思想源泉。

  柯爾律治強調詩的形象思維,即新批評派認為的文學內在因素。但他又認為好詩不隻在於意象。不管意象如何美麗,如何忠實於自然,其本身卻不能成為好詩;隻有意象受主導的激情控制,或有刪繁為簡、化暫為久的效果,或受詩人智力統率時,這樣的意象才能成為好詩。這是柯爾律治用以批評莎士比亞劇作的標準,也成為新批評派如佈魯克斯用以批判莎士比亞劇作以及其他文學作品的標準。

  柯爾律治還認為詩對於詩人與讀者來說基本上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斷向前移動的;作為活動體,詩的美學結構是復雜的、豐富的,詩的含意是多層次的,可以接受不同時代和不同讀者的再解釋,可以滿足不同時代的不同要求。因此,新批評傢瓦倫便說彌爾頓有艾迪生和蒲柏的新古典主義的彌爾頓,也有華茲華斯、拜倫等人的浪漫主義的彌爾頓。莎士比亞有柯爾律治的莎士比亞,也有威爾遜、奈特的莎士比亞。每個時代在一部偉大作品中找到瞭未被發現的因素,發現瞭新的不足之處,但整個地說來,這部偉大作品可以在不同情況下滿足美學上的要求。

  華茲華斯認為農村人民的通用語言才是詩的真正語言,並說散文和詩的語言是沒有根本差別的。柯爾律治在《文學傳記》中不同意這種觀點。這種語言問題的研究,新批評派看作是對他們所提的內在因素的支持。但柯爾律治忽視詩的思想、概念與意識,即新批評派所謂的外在因素。

  柯爾律治在《關於莎士比亞講演集》裡強調莎士比亞的劇作天才,並對他敬若神明。他不贊成把莎士比亞看作錯誤很多的偉大作傢,而是把他看成完美無缺的最崇高的作傢,認為他不但有天才,而且具有強大的判斷力,而且天才實際上就表現在判斷力上。此外,柯爾律治還有一些哲學作品,如《思維之助》。他為反對馬爾薩斯、米勒等的英國唯物主義傾向,追隨巴克萊,把德國康德、謝林等的唯心主義哲學引進英國。

《古舟子詠》插圖

  柯爾律治在英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詩歌、文學理論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是浪漫主義思潮的主要代表。他對騷塞、華茲華斯以及拜倫、雪萊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