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泰戈爾

  瑞典詩人。生於韋姆蘭省西南部的一個牧師傢庭。1799年考入隆德大學,1812年任希臘語教授,1824年任韋克舍區主教。他的很多詩都反映瞭當時的政治事件,如《永恆》一詩是針對拿破崙的強權政治而作,充滿瞭康得和費希特的唯唯心主義精神,寫變幻無常的世界中充斥著暴力和非正義,但在人類的內心世界卻存在著永恒的不受侵犯的真理、正義和美,有自由廣闊的天地。《國防戰歌》是一首愛國主義詩篇;當時瑞典失去芬蘭,形勢混亂,這首詩號召人民積極采取行動。《斯維亞》也是一首愛國主義詩篇,號召瑞典人民對俄國進行一場復仇戰,曾獲得瑞典文學院大獎。《英雄》和《覺醒的雄鷹》二詩則歌頌拿破侖。1812至1813年,他的詩轉向浪漫主義,如《候鳥》和《希德佈拉德納爾號》。他認為詩應與宗教緊密聯系,這種觀點表現在《詩人早晨的聖歌》中。他在美學方面表現出哥特主義與新古典主義傾向,如《古代北歐神時代》、《巨人》、《樹》、《太陽之歌》,實際上他與哥特同盟和“晨星”派都存在著深刻的分歧。19世紀20年代初期,他寫瞭3首長詩:《進聖餐的孩子們》、《弗裡蒂奧夫薩迦》和《阿克塞爾》,以《弗裡蒂奧夫薩迦》最負盛名。其他作品有《文學院之歌》、《納爾松與皮特》、《英國與法國》、《歌曲》和《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