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戲劇始於13世紀,與宗教有著密切聯繫。古代波蘭的戲劇取材於聖經故事,由神職人員演出。克拉科夫是宗教戲劇的中心。1253年前產生的《掃墓》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宗教劇,在以後的3個世紀中,它成為波蘭各地教會經常演出的劇碼。後來的宗教劇大多描寫耶穌的事蹟,由信徒或演員扮演。劇本也由單本劇發展到連臺劇。克拉科夫的多明尼加教堂一次演出耶穌受難的連臺劇就持續瞭4天。現存的古代宗教劇本約有80部,以描寫基督誕生的內容為最多。其中有些劇本曾得到17世紀波蘭作傢的潤色加工。。16世紀初,波蘭還出現瞭演出宗教劇的木偶劇團。

  16世紀波蘭的世俗戲劇得到發展。劇本多取材於古希臘羅馬神話,當時的克拉科夫雅蓋隆大學是世俗劇的一個中心,在它的帶動下,世俗戲劇活動遍佈全國,不少作者還從民間的雜耍藝人那裡吸收瞭幽默風趣、插科打諢等手法,創作出喜劇、鬧劇和諷刺劇。

  這一時期,一些詩人也寫作劇本,如M.雷伊(1505~1569)寫作瞭《約瑟夫的一生》等。其中以 J.科哈諾夫斯基(1530~1584)的《拒絕希臘使者》一劇影響最大。該劇初演時,曾模仿意大利的舞臺佈景,豪華壯麗。

  17世紀,波蘭戲劇活動可分為宮廷戲劇、平民戲劇、學校戲劇和教會戲劇。宮廷戲劇以外國劇團演出為主。最初是意大利的歌劇和英國的話劇。嗣後,法國劇團占據瞭宮廷舞臺。宮廷中有時也演出波蘭作傢編寫的劇本,如巴裡卡的《出身農民的國王》。S.H.魯博米爾斯基(1642~1702)的劇本在宮廷中演出受到好評。

  平民戲劇具有世俗的內容和獨特的風格,多由鄉鎮教師、行吟詩人和江湖藝人創作,對社會上的種種惡習進行嘲諷和揭露,形式活潑輕快。以阿爾貝杜斯為劇中主人公的一組諷刺喜劇最受歡迎,學校戲劇寓教於樂,由學校師生自編自演,多以聖經內容為題材,間或演出以希臘神話為素材的劇本。教會戲劇在城鄉文化生活中仍占主導地位,劇中除上帝和聖徒外,開始出現罪人的形象。到17世紀末,波蘭宗教劇目達200餘種。

  18世紀初,波蘭宮廷舞臺由意大利、法國和德國的劇團所占領。18世紀中葉,民族戲劇開始擺脫外國的影響,走上獨立創作的道路。W.熱烏斯基(1706~1779)的悲劇《茹凱夫斯基》(1758)和《瓦爾明城下的符瓦迪斯瓦夫》(1760),取材於波蘭歷史,歌頌瞭波蘭國王和大臣的雄才大略、英勇善戰。F.博霍莫萊茲(1720~1784)一生編寫的20多部劇作對波蘭啟蒙運動戲劇起瞭開拓作用。

  1765年是波蘭戲劇史上劃時代的一年,華沙建立瞭第一座公共劇院──民族劇院,使戲劇擺脫瞭教會和權貴的控制。

  18世紀下半葉喜劇成就最大。F.M.紮佈沃茨基(1754~1821)的《求婚的紈袴子弟》(1781)、《貴族至上主義》(1785)和《迷信者》(1781),對貴族的保守落後、自私自利和傲慢自大進行瞭鞭撻。J.U.聶姆策維奇(1757~1841)的《議員返鄉》是波蘭最早出現的一部政治喜劇。著名戲劇傢還有W.博古斯瓦夫斯基,他擔任民族劇院院長達20年,建立瞭波蘭第一所戲劇學校,對波蘭戲劇事業的發展作出瞭重大貢獻。

  1772年,波蘭遭到俄、普、奧的三次瓜分後,文學藝術的發展受到阻礙。19世紀初葉,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波蘭文學藝術進入浪漫主義時期。詩人A.密茨凱維奇的詩劇《先人祭》,以飽滿的愛國激情和獨特的結構聞名於世。J.斯沃瓦茨基的《科爾迪安》、《瑪麗亞·斯圖亞特》、《巴爾拉迪娜》、《法塔齊》等劇,揭露瞭封建統治者的貪婪兇殘,表達瞭詩人對祖國的熱愛。Z.克拉辛斯基(1812~1859)的《非神曲》和《伊裡迪翁》在波蘭文學史上也頗有名聲。前者反映勞動群眾與貴族階級之間的殊死鬥爭,後者取材於古羅馬歷史。兩劇都流露出作者對貴族階級的同情和對革命的不滿。作傢A.弗雷德羅另辟蹊徑,把現實主義喜劇創作推向高峰,寫出瞭像《夫妻》、《少女的誓言》、《報復》等名作。1833年華沙大劇院的建立進一步促進瞭波蘭歌劇的繁榮。著名音樂傢莫紐什科創作的歌劇《哈爾卡》、《兇宅》,至今還是受到觀眾歡迎的保留劇目。這時期的戲劇活動雖受到俄、普、奧三國統治者的種種限制,但在奧占區仍較活躍,裡沃夫成立瞭“大劇院”,克拉科夫擴建瞭原來的“老劇院”。波蘭作傢的作品大多在奧占區最先上演。在俄占區,華沙的戲劇活動受到俄國統治當局的嚴厲控制。俄國人擔任大劇院的經理,禁止演出密茨凱維奇、斯沃瓦茨基等波蘭愛國詩人的作品。19世紀50年代開始,民族壓迫加劇,各占領區的戲劇活動倍受遏制。普占區一切專業劇院和劇團被取締,奧占區的波蘭劇團被德國劇團取代,華沙的劇院也被查封。

《科爾迪安》劇照

  19世紀下半葉由於外族統治者的嚴格審查,波蘭戲劇創作發展受到限制。主要劇本有 J.納齊姆斯基(1839~1872)的《不是笑話的喜劇》和A.希溫托霍夫斯基(1849~1938)的三部曲《不朽的靈魂》等。這時期的喜劇繼承瞭弗雷德羅的傳統,針砭封建餘孽和市儈風氣,如E.盧博夫斯基(1831~1923)的《偏見》、《蝙蝠》和《升官記》,K.查萊夫斯基(1849~1919)的《婚禮之前》、《阿弗爾夫婦》等。M.巴烏茨基(1837~1901)和J.佈列津斯基(1827~1893)是這個時期最傑出的喜劇作傢,前者通過常見的生活現象來反映社會問題,其代表作有《顧問先生的顧問》、《獵取丈夫》、《單身漢俱樂部》、《大魚》。後者揭露金錢的腐蝕作用,其主要作品有《達馬齊先生》和《崩潰》。隨著愛國思想日益高漲,德國劇團的影響在縮小,波蘭戲劇受到瞭重視。克拉科夫劇院除上演W.莎士比亞和J.W.von歌德等外國名傢的劇作外,還演出瞭不少波蘭作品。在導、表演方面追求整體性和自然,形成戲劇上的“克拉科夫派”。

  19世紀末20世紀初,波蘭戲劇在創作和表演方面呈現出繁榮景象。創作方面,有帶象征派色彩的劇作傢S.韋斯皮揚斯基(1869~1907)的《婚禮》、《華沙歌》、《列列維爾》和《十一月之夜》,現代派作傢S.普日貝舍夫斯基(1867~1927)的《為瞭幸福》、《金羊毛》、《母親》和《雪》,新浪漫派作傢雷德爾(1870~1918)的《著魔的圓圈》,都受到觀眾的歡迎。此外有從印象派發展到表現派的劇作傢米琴斯基(1873~1918)的代表作《帕托金公爵》和《靈魂的敵人》。帶有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傾向的作傢有基謝烈夫斯基(1876~1918)、弗·裴金斯基(1877~1930)。其中G.紮波爾斯卡的影響最大,她的喜劇《杜爾斯卡太太的道德》、《瑪麗切夫斯卡小姐》和《他們四個人》都是波蘭劇院的傳統劇目。演出方面,克拉科夫和裡沃夫的劇院在T.帕夫利科夫斯基和卡達爾賓斯基的領導下,取得瞭新的突破。他們確立瞭導演的重要地位,在導、表演方面追求演出完整性,並把象征派、表現派的一些手法應用到表演和舞臺設計上。此外他們不但積極扶持現代戲劇,還重視上演19世紀浪漫主義戲劇。這時期導演和演員齊弗曼、索爾斯卡、卡敏斯基、L.索爾斯基、維索茨卡,舞美設計傢弗裡茲等,都是蜚聲劇壇的名傢。

《婚禮》劇照

  1918年波蘭獨立,各大城市都建立瞭劇院,戲劇創作繁榮,各種流派並存。其中有著重刻畫心理的Z.納烏科夫斯卡(1884~1954)的《婦女之傢》和《他回來之日》,J.沙尼亞夫斯基(1886~1970)的《黑人》、《輕浮的人》、《鳥》、《水手》和《律師與玫瑰花》;有采用象征和表現派手法的 К.Н.羅斯特沃羅夫斯基(1877~1938)的《反耶穌》和《意外》;L.H.莫爾斯廷(1886~1966)以古希臘婦女為題材的《保衛克桑蒂帕》、《珀涅羅珀》歌頌瞭美和人的尊嚴;S.I.維特凱維奇(1865~1939)是波蘭先鋒派和荒誕派的戲劇代表,他的作品《小莊院》、《皮鞋匠》對西歐現代派戲劇的發展有深遠影響。這時期的戲劇演出也十分活躍,其中首創“十三排劇院”的導演奧斯特爾瓦、探求“雄偉戲劇”的導演席勒爾、采用新現實主義方法的裴紮諾夫斯卡都是新秀。舞美設計除瞭傳統的佈景外,還大膽采用瞭建築型的舞臺以及嶄新的燈光和色彩,出現瞭像普諾納什科、達舍夫斯基等著名舞美設計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波蘭遭到德國法西斯的蹂躪,劇院遭到破壞,戲劇活動完全停止。戰後戲劇事業得到很大發展。70年代末,波蘭擁有67座劇院和25個木偶劇團。戲劇創作方面,40年代的著名作品有沙尼亞夫斯基的《兩個劇院》(1946)、L.克魯奇科夫斯基的《德國人》(1949)。50年代初,出現瞭一批描寫現實的“生產戲劇”,反映波蘭當時的生產建設和社會生活,但大多流於概念化和簡單化。1956年以後,波蘭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進行瞭一系列改革。戲劇創作也發生瞭新的轉折,傳統的戲劇結構被突破,出現瞭多種流派。老作傢克魯奇科夫斯基運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寫出《自由的第一天》(1959)和《總督之死》(1960)等名作。一批青年劇作傢,如T.卡爾波維奇、J.伊雷登斯基、S.格羅霍維亞克、B.德羅茲多夫斯基、J.克拉辛斯基、T.魯熱維奇和S.姆羅熱克等,繼承瞭波蘭先鋒派的傳統,汲取瞭西歐荒誕派戲劇的經驗,表現出怪誕、諷刺、幽默、隱喻、恐怖等特點。其中魯熱維奇的《卡片集》最有代表性,劇本結構零碎、松散,被稱為“積木式”結構。它通過夢境和回憶表現波蘭人的片斷經歷,被視為波蘭當代戲劇的經典之作,被選為中學生讀物。60年代末期,出現新古典主義和新浪漫主義戲劇流派,前者以雷姆凱維奇為代表,主要作品有《別瞭猶大》,後者以E.佈雷爾為代表,主要作品有《十一月事件》。70年代起,戲劇創作中夢幻或幻景的成分加重,如海·卡伊紮爾的《訓斥》、魯熱維奇的《老婦人久望》。

  在演出方面,戰後初期波蘭劇院以演出古典戲劇為主。50年代初期則以演出現代戲劇和俄蘇戲劇為主。1956年以後,波蘭劇壇曾相繼出現B.佈萊希特、J.-P.薩特、F.迪倫馬特和荒誕派戲劇熱。導、表演方面,既有老一代的導演如席勒爾、奧斯特爾瓦、弗裡茲、費什曼,又有在40年代嶄露頭角、以導演現代劇聞名的阿克賽爾、科熱涅夫斯基等。50年代後期湧現出一批有才華勇於探索的導演,他們突破舞臺演員和觀眾之間的界線,一反舞臺佈景中的自然主義傳統,采用象征手法,突出集體的表演技巧。其中斯維納爾斯基、雅羅茨基和J.格洛托夫斯基等,為探索新的導、表演方法進行瞭可貴的實驗。50年代後,大學生劇團異常活躍,他們的演出帶有先鋒派戲劇的特點,其中如格但斯克的乒乓劇團、華沙的諷刺劇團在西歐戲劇界都有一定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