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現代戲劇流派之一。19世紀末出現於德國、瑞典,隨後波及歐洲其他國傢和美國,極盛於20世紀初至20年代前後。

  表現主義戲劇是一部分左翼資產階級知識份子對資本主義現實深感不滿,並想在精神上將此種情緒表達出來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戲劇流派。他們受到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佛洛德精神分析心理學的影響。這派劇作傢不滿於對外在事物的描繪,要求突破事物的表相揭示其內在的本質,要求突破對人的言行的模寫而表現其“深藏在內部的靈魂”,要求丟棄人的的個性而表現其原始性的“永恒的品質”。在表現派劇作中,最引人註目的是對各種人物的潛意識的開掘,並把它“戲劇化”。為瞭達到這樣的目的,這派劇作傢借用瞭象征主義戲劇的各種象征手法,同時往往大量運用內心獨白、幻象和夢境的具象化等主觀表現方式。

  在舞臺表演上,表現主義戲劇長於用燈光變幻造成各種光怪陸離的夢幻效果,並喜用各種歪曲變形、抽象的舞臺美術手段,以造成強烈的震撼觀眾心靈的舞臺效果。

  中國在20年代有些劇作傢,也受到表現主義的影響。郭沫若就曾贊揚德國的表現主義戲劇,並創作出一些具有表現主義傾向的劇本。

  表現主義戲劇的主要劇作傢及代表作品有瑞典J.A.斯特林堡(1849~1912)及其《去大馬士革》(1898)、《鬼魂奏鳴曲》(1907);德國G.凱澤(1878~1945)的《從清晨到午夜》(1916);E.托勒爾(1893~1939)的《群眾與人》(1921);捷克斯洛伐克K.恰佩克(1890~1938)的《萬能機器人》(1920);美國E.奧尼爾(1888~1953)的《毛猿》(1921)、《瓊斯皇帝》(1920)等。另外,德國B.佈萊希特(1898~1956)、F.沃爾夫(1888~1953)等人的早期劇作也曾深受表現主義戲劇的影響。

  表現主義戲劇對其後的超現實主義戲劇有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它的非理性化傾向,後來被超現實主義戲劇發揮到瞭極致。表現主義戲劇作為一個流派,已經衰落瞭。但是,它對人的靈魂的深入開掘,以及為表現人的靈魂而運用的各種主觀表現方式,都為當代戲劇傢所吸收、借鑒,推動瞭當代現實主義戲劇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