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比昂松

  挪威戲劇傢、小說傢和詩人。出生於牧師傢庭。1850年,去首都克利斯蒂安尼亞(今奧斯陸)學習,1852年考進大學深造,兩年後即離開學校,為報紙寫文學評論,同時開始文學創作。

  18577~1859年比昂松繼H.易卜生之後,任挪威劇院導演。1859年,回到克裡斯蒂安尼亞,重作報紙編輯工作。1860年後由挪威政府資助出國旅行,在國外寫瞭一些民間故事和劇本。回國後,1865~1867年擔任克裡斯蒂安尼亞劇院導演。1873~1876年,他又到國外旅行,接受瞭達爾文學說和勃蘭兌斯激進思想,戲劇創作進入瞭一個重要階段。1910年4月26日去世於巴黎。

  比昂松是一位享有世界聲譽的作傢。他在戲劇、小說和詩歌等方面都取得瞭重要成就,190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和易卜生都是在挪威民族浪漫主義運動的思想影響下成長起來並開始創作活動的。為瞭建立和發展挪威的民族戲劇,他們最初利用挪威歷史傳說和民間故事創作瞭一系列浪漫主義戲劇,為提高挪威人民的民族意識,為挪威的民族獨立事業作出瞭重要貢獻。

  比昂松和易卜生一樣對挪威的現實不滿,而且認為一切社會問題都產生於人們的道德墮落。因此,他從早期的浪漫主義轉到現實主義的戲劇創作道路上來,用作品揭露和批判社會的醜惡現實,以期提高人們道德水平。後期他消極悲觀,戲劇創作走上象征主義道路。在許多問題上比昂松和易卜生存在著分歧,甚至出現過感情上的裂痕。但是他很尊重易卜生,對於易卜生某些過分責難並不介意。

  在浪漫主義戲劇創作中,比昂松對於12世紀的挪威歷史,特別是國王斯維利這個傳奇式的英雄人物非常重視。他的《戰役之間》(1857)、《國王斯凡勒》(1861)、《西格爾特惡王》(1862)和《十字軍騎士西格爾特》(1872)等都使用瞭這類歷史題材。

  在《十字軍騎士西格爾特》以前,比昂松已經開始寫現實主義戲劇《新婚夫婦》(1865)。該劇和他以後的現實主義戲劇相比,從內容到形式都還不夠成熟。《十字軍騎士西格爾特》以後,比昂松寫瞭兩部重要的現實主義戲劇:《破產》(1874)和《編輯》(1875)。1877~1883年,他又寫瞭《國王》(1877)、《新制度》(1878)、《黎昂娜達》(1879)和《挑戰的手套》(1883)。《破產》被認為是比昂松的代表作,描寫投機金融傢錢爾德在破產危機中拼命掙紮的故事,對於資產階級唯利是圖和冷酷無情作瞭深刻的揭露。《編輯》主要是揭露資產階級新聞的欺騙性。描寫主人公報紙主筆為瞭在選舉中擊敗農民運動的領導人,不惜利用所掌握的輿論工具,造謠中傷,但是他的欺騙宣傳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國王》揭露和批判瞭資產階級政治和宗教信條的虛偽性。《新制度》著重宣揚瞭人道主義。《黎昂娜達》和《挑戰的手套》則是以資產階級愛情、婚姻和傢庭問題為題材,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質。這些戲劇的一個共同特征是,在揭露和批判生活中的種種醜惡現象之後,總有一個和解的結局,這反映瞭比昂松調和社會矛盾的思想傾向。

  比昂松的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一部象征主義戲劇作品是《人力難及》(1883),描寫一個牧師相信他的魔術有起死回生之力,牧師的妻子按照丈夫的要求行事,最後為證實魔術確已產生奇跡,她在病危之際還想表現已恢復健康,結果喪失瞭生命。這部劇本反映瞭比昂松對待社會問題的悲觀態度。“人力難及”的思想一直困擾著比昂松。12年以後,他又寫出瞭《人力難及》的續篇(1895)。這是一部反映勞資沖突的戲。但比昂松對工人運動作瞭不正確的描寫,表現瞭他的階級調和與改良主義的思想傾向。

《人力難及》劇照

  比昂松總共寫瞭21部戲劇,還有大量的小說和詩歌。他的戲劇《新婚夫婦》、《破產》、《編輯》、《黎昂娜達》和《挑戰的手套》等均已被譯成中文,對於中國戲劇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參考書目

 Bjørnstjerne Bjørnson,Oslo,1932.

 H.Larsen,Bjørnstjerne Bjørnson,Norwegian Literature,New York,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