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繪畫史上,明代畫風迭變,畫派繁興。在繪畫的門類、題材方面,傳統的人物畫、山水畫、花島畫盛行,文人墨戲畫的梅、蘭、竹及雜畫等也相當發達。在藝術流派方面,湧現出眾多以地區為中心、或以風格相區別的繪畫派系。在師承方面,主要有師承南宋院體風格的宮廷繪畫和浙派,以及發展文人畫傳統的吳門派和松江派、蘇松派等兩大派系。在畫法方面,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勃興,成就顯著,人物畫也出現瞭變形人物、墨骨敷彩肖像等獨特的新面貌。另外,民間繪畫,尤其是版畫,至明末呈現繁盛局面。<

  明代繪畫的發展大致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3個階段。

  早期繪畫 從洪武(1368~1398)至弘治(1488~1505)年間。明代宮廷繪畫與浙派盛行於畫壇,形成瞭以繼承和發揚南宋院體畫風為主的時代風尚。

  明代宮廷繪畫承襲宋制,但未設專門的畫院機構。朝廷征召的許多畫傢,皆隸屬於內府管理,多授以錦衣衛武職。畫史稱他們為畫院畫傢,實際上是宮廷畫傢。洪武和永樂(1403~1424)兩朝屬初創時期,機構未臻完備,風格也多沿續元代舊貌。至宣德(1426~1435)、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年間浙江與福建兩地繼承南宋院體畫風的畫傢,陸續應召入宮,遂使明代院畫一時呈現出取法南宋院體畫的面貌,宮廷繪畫創作達到鼎盛時期。正德(1506~1521)以後,吳門派崛起,逐漸取而代之。明代宮廷繪畫以山水、花鳥畫為盛,人物畫取材比較狹窄,以描繪帝後的肖像和行樂生活、皇室的文治武功、君王的禮賢下士為主。如商喜《明宣宗行樂圖》、謝環《杏園雅集圖》、倪端《聘龐圖》、劉俊《雪夜訪普圖》等都是其例。山水畫主要宗法南宋馬遠、夏圭,也兼學郭熙,著名畫傢有李在、王諤、朱端等人。李在仿郭熙幾乎可以亂真,王諤被稱為“明代馬遠”。花鳥畫呈現多種面貌,代表畫傢有擅長工筆重彩的邊景昭,承襲南宋院體傳統,妍麗典雅而又富有生意。孫隆從北宋徐崇嗣脫胎而出,專攻沒骨法。林良以水墨寫意花鳥著稱,筆墨洗練奔放,造型準確生動。呂紀工寫結合,花鳥精麗,水石粗健,自成一派。明代宮廷繪畫雖未取得像宋代院畫那樣劃時代的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也有新的開拓。

呂紀:《榴葵綬雞圖》

  浙派以戴進和吳偉為代表,活動於宣德至正德年間。因創始人戴進為浙江人,故有浙派之稱。繼起者吳偉為湖北江夏(今武漢)人,畫史亦稱他為江夏派,實屬浙派支流。戴、吳二人都曾進過宮廷,畫風亦源自南宋院體,故浙派與宮廷院畫有密切的關系。戴進、吳偉作為職業畫傢,畫藝精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都很擅長,山水畫成就尤為突出。但二人風格又有所區別,戴進變南宋的渾厚沉鬱,而為健拔勁銳之體,但仍不失謹嚴精微;吳偉以簡括奔放、氣勢磅礴見勝。論者謂他“源出於文進(戴進),筆法更逸,重巒疊嶂,非其所長,片石一樹,粗簡者,在文進之上。”戴進、吳偉前後踵接,影響瞭一大批院內外畫傢。追隨者有張路、蔣嵩、汪肇、李著、張乾等人。張路的山水畫水墨淋漓,人物畫則以挺秀、灑脫見長。蔣嵩善用焦墨,筆法簡率。汪肇作品多動蕩之勢。李著學吳偉筆法,遂成江夏一派。浙派至後期,一味追求粗簡草率,積習成弊,正德後遂見衰微。明代後期藍瑛,有人稱之為“浙派殿軍”,從師承、畫風看,實與浙派無涉。

  明代早期,江南地區還有一批繼承元代水墨畫傳統的文人畫傢,如徐賁、王紱、劉玨、杜瓊、姚綬等人。徐賁山水承董源、巨然,筆法蒼勁秀潤。王紱喜用披麻兼折帶皴作山水,繁復似王蒙,墨竹挺秀瀟灑,被稱為明代“開山手”。劉玨山水取景幽深,筆墨濃鬱,近王蒙、吳鎮。杜瓊善水墨淺絳山水,多用幹筆皴染。姚綬主要師法吳鎮、王蒙,風格蒼厚。他們的畫風堪稱吳門派先驅。

郭詡:《青蛙草蝶圖》

  還有一些畫傢,雖未歸宗立派,亦各有建樹。如初宗馬遠、夏圭,後師法自然,以畫《華山圖》著名的王履;被稱為院派,給唐寅、仇英以較大影響的周臣;擅長水墨寫意人物和山水的郭詡、史忠;以白描人物著稱的杜堇等人。

  中期繪畫 約自正德(1506~1522)前後至萬歷(1573~1620)年間蘇州地區崛起以沈周、文徵明為代表的吳門派,主要繼承宋元文人畫的傳統,波瀾日壯,成為畫壇主流。

  明代中期,作為紡織業中心的蘇州,隨著工商業的發展,逐漸成為江南富庶的大都市。經濟的發達促進瞭文化的繁榮,一時人文薈萃,名傢輩出,文人名士經常雅集宴飲,詩文唱和,很多優遊山林的文人士大夫也以畫自娛,相互推重。他們繼承和發展瞭崇尚筆墨意趣和“士氣”、“逸格”的元人繪畫傳統,其間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最負盛名,畫史稱為吳門四傢。他們開創的畫派,被稱為吳門派或吳派。

  沈周和文徵明,是吳門派畫風的主要代表。他們兩人都淡於仕進,屬於詩、書、畫三絕的當地名士。他們都主要繼承宋元文人畫傳統,兼能幾種畫科,但主要以山水畫見長,作品多描寫江南風景和文人生活,抒寫寧靜幽雅的情懷,註重筆情墨趣,講究詩書畫的有機結合。兩人淵源、畫趣相近,但也各有擅長和特點。沈周的山水以粗筆的水墨和淺絳畫法為主,恬靜平和中具蒼潤雄渾氣概,花卉木石亦以水墨寫意畫法見長,其作品主要是以氣勢勝。文徵明以細筆山水居多,善用青綠重色,風格縝密秀雅,更多抒情意趣,蘭竹也瀟灑清潤。唐寅和仇英有別於沈周、文徵明,代表瞭吳門派中另外的類型。唐寅由文人變為以賣畫為生的職業畫傢,仇英為職業畫傢,在創作上則受文人畫的一定影響,技法全面,功力精湛,題材和趣味較適應城市民眾的要求。他們兩人同師周臣,畫法淵源於李唐、劉松年,又兼受沈周、文徵明和北宋、元人的影響,描繪物象精細真實,也重視意境的創造和筆墨的蘊藉,具有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唐寅的山水畫多為水墨,有兩種路數:①以李唐、劉松年為宗,風格雄峻剛健;②為細筆畫,風格圓潤雅秀。人物畫則時工時寫,工筆重彩仕女承唐宋傳統,細勁秀麗,水墨淡彩人物學周臣,簡勁放逸。仇英從臨摹前人名跡處得益,精謹清雅,擅長著色,以青綠山水和工筆人物著稱。

仇英:《蕉陰結夏》

  吳門四傢傑出的藝術成就,在當時產生巨大的影響,從學者甚眾。宗法沈周的有王綸、陳煥、陳鐸、杜冀龍、謝時臣等人,王綸為沈周的入室弟子,陳煥較為粗重蒼老,杜冀龍稍變沈周之法,謝時臣以氣勢縱橫、境界宏偉見勝。追隨文徵明的不下二、三十人,著名的有文嘉、文伯仁、陸治、錢穀、陳淳、陸師道、周天球等。文嘉山水疏簡,文伯仁縝密,陸治勁峭,錢穀粗重,陳淳放筆寫意,陸師道細筆勾染,周天球兼善蘭石,諸傢各具特色。吳門派諸傢中陸治、陳淳、周之冕在花鳥畫領域中尤有新創。陸治是文徵明的學生,花鳥畫兼取徐熙、黃筌兩派之長,創文人畫的工筆花鳥新格,筆墨細秀,設色淡雅,有妍麗派之稱。陳淳亦出文徵明門下,花鳥畫受沈周影響,繼承水墨寫意技法,在造型的洗練、筆墨的放逸、情致的跌宕等方面有所發展,開啟瞭徐渭的大寫意畫派,與徐渭並稱。周之冕受吳門派影響,融匯陸治、陳淳兩傢之長,另創一兼工帶寫的小寫意畫法,被稱為勾花點葉體。吳門派發展到明末,因循守舊,徒仿形貌,其地位被另辟蹊徑、重倡文人畫的董其昌及其流派所取代。

  後期繪畫 約自萬歷至崇禎(1628~1644)年間繪畫領域出現新的轉機。徐渭進一步完善瞭花鳥畫的大寫意畫法。陳洪綬、崔子忠、丁雲鵬等開創瞭變形人物畫法。以董其昌為代表的畫傢在文人山水畫方面另辟蹊徑,形成瞭許多支派。

  徐渭是繼陳淳以後,從根本上完成水墨寫意花鳥畫變革的一代大傢,其畫風有力地推進瞭後世寫意花鳥畫的發展,畫史稱為青藤畫派。他的花鳥,吸取瞭宋元及沈周、林良、陳淳等水墨花鳥的長處,又有重大革新。在題材方面,他大膽突破客觀物象形質的局限,賦予物象以強烈的個人情感,作品或緣物抒情,或借題發揮,一反吳門派文人畫恬適閑雅的意趣,而直抒激蕩不平的心情,產生撼人心弦的藝術感染力。在藝術形式上,他擅長潑墨法,以狂草般的筆法縱情揮灑,不拘成法,形象脫略形似,追求氣韻,墨色滋潤淋漓,奔放流動,充分發揮瞭生宣紙的暈滲效果。這種隨意點染的畫法,氣勢磅礴,縱橫睥睨,恰當地表達瞭畫傢熾熱激憤的情懷。徐渭的畫風,對清代的朱耷、石濤、揚州八怪、海派乃至現代的齊白石等都產生瞭深遠影響。

  明代中後期的人物畫,承浙派者流於粗陋簡率,效唐寅、仇英者日趨柔弱靡麗。陳洪綬異軍突起,一掃弊習。他糅合傳統藝術和民間版畫之長,在浙、吳兩派之外,別樹一幟。賦予所取題材以一定寓意,表達瞭作者鮮明的愛憎。人物形象誇張甚至變形,氣勢偉岸,格調高古,線條剛柔相濟,富有裝飾性和金石味;設色濃重,以俗為雅,他的畫風對後世影響深遠。其子陳宇、弟子嚴湛、魏湘等直承其法,清代王樹穀、華嵒、羅聘等都融化他的畫法,清末“四任”(任熊、任頤、任薰、任預)更進一步發展瞭他的傳統。此外,陳洪綬也涉獵木刻插圖,造詣尤高,對版畫藝術的發展起瞭一定的推動作用。崔子忠擅長白描人物,與陳洪綬並稱“南陳北崔”。丁雲鵬善畫道釋人物,兩人的畫風雖與陳洪綬不同,但同樣都反映瞭明末清初書畫藝術上的一股“寧拙勿巧、寧醜勿媚”的時代風尚。

  明代肖像畫在人物畫中較為發達,民間畫工中尤多寫真能手,至明代後期更有發展,曾鯨為其中富於創新精神的代表畫傢。他的肖像畫重墨骨,即在用淡線勾出輪廓五官後和以淡墨渲染出明暗凹凸後,再以色彩烘染數十層,必窮匠心而後止。這種畫法較富立體感,可能已受到當時新傳入的西洋畫法的一定影響。學者甚眾,遂形成波臣派,影響直至清代。

  明代後期山水畫,繼吳門派而起的代表畫傢是董其昌。他的藝術與吳門派有密切關系,為矯正吳門派末流之弊,他重倡文人畫,強調摹古,註重筆墨,追求“士氣”,並提出瞭南北宗論。由於他官至禮部尚書的顯赫地位和在畫壇上的聲望,遂成為畫壇盟主,他所創立的松江派遂取代瞭吳門派的統治地位。他提出的繪畫理論,尤其是南北宗論,對明末清初的繪畫產生瞭重大影響,一時之間蘇松地區形成瞭許多山水畫支派。這些畫派在觀點、主旨、方法、意趣等方面,與董其昌基本一致,所不同的隻是在模仿某傢和筆墨運用上各有側重。較著名的畫傢有莫是龍,與他共創南北宗論,陳繼儒與他為至交,趙左亦常為其代筆,他們都是松江派主將;顧正誼創華亭派,董其昌早年曾受其啟導,宋旭亦屬華亭派巨子,沈士充受業於宋懋晉,兼師趙左,也為董其昌代筆,世稱雲間派。另外,受吳門派影響的晚期畫傢還有程嘉燧、李流芳、卞文瑜、邵彌、楊文等人。程嘉燧的山水枯簡疏放,李流芳爽朗清秀,卞文瑜細秀,邵彌簡逸,楊文兼具枯筆、秀潤兩種風貌。

董其昌:《秋山圖》

  除蘇松地區外,晚明時期還出現瞭不少地區性的山水畫派。如浙江錢塘的藍瑛創武林派,安徽蕪湖的蕭雲從創姑熟派,浙江嘉興的項元汴、項聖謨創嘉興派,江蘇武進鄒子麟、惲向創武進派等,這些派別大多影響不大。明末清初,雖然形成名目繁多,關系復雜的山水畫派別,但大多受吳門派和董其昌影響,統屬於文人畫的系統。

  明代文人墨戲畫也很發達。專門以墨竹著名的有宋克、王紱、夏㫤、魯得之,以墨梅著名的有孫以吉、陳憲章,以墨蘭著名的有周天球等。其中夏㫤的墨竹,被當時稱為第一。

  民間繪畫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達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明代的民間繪畫比較活躍,尤其是木刻版畫有較大發展。創作者主要是民間畫工,但也有一些文人士大夫畫傢參與活動,如從事木刻的陳洪綬、蕭雲從等人,曾為適應版畫的需要,而創作瞭不少畫稿。

  民間創作的卷軸畫,主要內容有風俗畫、歷史故事、神像畫、水陸畫及肖像畫等,許多不知名的民間畫工所繪制的肖像畫,一直流傳瞭下來。

  明代壁畫創作不如前代興旺,存世的主要是寺觀壁畫。較著名的有北京的法海寺壁畫、山西新絳縣稷益廟壁畫等。法海寺創建於元代,明代重建,正殿北壁《帝釋梵天圖》為明代壁畫中的精工之作。稷益廟初建於宋代,元代時重修,正殿東、西、南三壁均繪有明代壁畫,題材內容以古代神話傳說和社會生活為主,在寺廟壁畫中是少見的。其他還有山西稷山青龍寺壁畫、河北石傢莊毗盧寺壁畫,明代流行的水陸畫,現存者亦多。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壁畫,富地方特色,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木刻年畫至明代逐漸普遍,到明末已初步形成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南北兩大創作基地,為清代年畫的繁興創造瞭條件。

  明代版畫,在中國古代版畫史上堪稱鼎盛時期。戲曲、傳奇、小說等文學作品插圖的成就最突出,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形式多樣。許多作品如小說《忠義水滸全傳》插圖、戲曲《望江亭》插圖等,謳歌英雄豪傑和自由婚姻,傳達人民的理想和願望,個性鮮明,情感細膩,構圖靈活,均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陳洪綬的木刻《九歌》、《水滸葉子》、《博古葉子》、《西廂記》等,對版畫的發展尤其產生深遠影響。畫譜的成就也很輝煌,胡正言完成的《十竹齋畫譜》和《十竹齋箋譜》以及《蘿軒變古箋》等,創造瞭餖版水印、彩色套印的新技術,為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展作出瞭傑出貢獻。

《蘿軒變古箋》

  繪畫著述 明代的畫論著述比前代豐富,不僅畫史、畫論眾多,還出現叢書輯錄,題跋、筆記也多成為專集。屬於史傳類的,有韓昂《圖繪寶鑒續編》、朱謀垔《畫史會要》、薑紹書《無聲詩史》等。屬於論說類的,有王世貞《藝苑卮言》、董其昌《畫旨》、《畫眼》、《畫禪室隨筆》、莫是龍《畫說》、屠隆《畫箋》、唐志契《繪事微言》、顧凝遠《畫引》等。屬於品評類的,有李開先的《中麓畫品》、王穉登的《吳郡丹青志》等。屬於繪畫叢輯的則有王世貞《畫苑》、詹景鳳《畫苑補益》等。屬於著錄類的,有都穆《寓意編》、張醜《清河書畫舫》、汪砢玉《珊瑚網》、鬱逢慶《鬱氏書畫題跋記》等。另外,還有王履、沈周、文徵明、唐寅、李日華、陳洪綬等人的詩文、題跋、筆記中有關畫論的部分,其中頗多精辟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