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歌舞戲,又作代面。取材於歷史故事。據《樂府雜錄》、《舊唐書·音樂志》、《教坊記》記載,北齊蘭陵王高長恭,勇武過人,但容貌清秀,自以為不足以威懾敵人,遂戴木雕面具出戰,時常取勝。一次與周師戰於洛陽金墉城下,以少擊眾,大勝敵軍。齊人慕其勇冠三軍,便模仿他的動作,編成舞蹈,配以歌曲,稱為《蘭陵王入陣曲》。唐代發展成歌舞戲,稱之為大面。演戲時,扮演蘭陵王的演員頭戴面具,“衣紫,腰金,執鞭”(《樂府雜錄》),載歌載舞,作種種指揮、擊刺的姿態。這個戲塑造瞭一個驍勇勇善戰的英雄形象,深受人們的喜愛。公元700年,年僅5歲的唐衛王李隆范,在其祖母武則天明堂開宴時,曾表演過這一歌舞戲。

  大面這個節目,主要表演兩軍爭鬥,基本上沿襲瞭角抵戲的路子,但配有歌曲。蘭陵王所戴面具,既為懾敵,其眉目神情必然相當誇張,後世的戲曲臉譜,受到它的影響,日本的歌舞伎亦受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