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表演行當類型之一,女腳色之統稱。源於歌舞、百戲。魏之“遼東妖婦”(裴松之《三國志註》),隋(一作北齊)之《踏謠娘》(唐崔令欽《教坊記》),唐之“弄假婦人”(段安節《樂府雜錄》)等,都是扮演婦女作戲劇性表演的節目,當為旦的前身。旦的名目初見於宋代歌舞。周密《武林舊事》記民間舞隊有《麤妲》和《細妲》等目,妲即旦的古寫。據吳自牧《夢粱錄·元宵》條:傀儡戲之細旦“戴花朵□肩,珠翠冠兒,腰肢纖嫋,宛若婦人”。可知細旦為俊扮之旦色;與之相對照,麤旦當為醜扮之喜劇角角色。宋雜劇、金院本的女腳色稱裝旦或引戲,為“五花爨弄”的腳色之一。宋元南戲和北雜劇形成後,沿用旦的名目,但兩者在具體運用上又略有不同:南戲的旦泛指女主角,如《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的三個女主角貧女、王金榜和李瓊梅,盡管身份和性格有很大差異,卻都由旦扮;雜劇的旦是女腳色的統稱,以主唱的正旦作為旦中正角,扮演人物的范圍幾乎包容瞭類似近代戲曲中的正旦、花旦、閨門旦、刀馬旦和老旦等各種類型。餘如貼旦、外旦等皆為副角。明代的南曲系統諸劇種在名目上仍沿南戲舊制,但在演出實踐中已按不同的性格特征逐漸分化,到昆山腔表演藝術發展的成熟期,形成正旦、小旦、貼旦、老旦四個支系(《揚州畫舫錄》)。其後高腔、梆子、皮簧和民間小戲各系統劇種又有豐富和發展,繁衍出眾多的分支。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大致可分為正旦、花旦、貼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和彩旦7種類型。

旦與小生(李應貞飾白娘子,馬蘭魚飾小青,蔡志城飾許仙)

  1.正旦 原為北雜劇行當名,泛指旦中正角,不表現確定的性格特征。近代戲曲中的正旦已非雜劇正旦的原意,而是概括一定性格類型的獨立行當,主要扮演性格剛烈、舉止端莊的中年或青年女性,且多為正劇或悲劇人物,故湘劇俗稱為節烈旦。正旦的造型基調要求嫻靜莊重,多用韻白,唱、念、做諸功兼重而在唱功上作重點發揮,唱腔不尚花巧,以質樸淳厚、情真意切取勝。常扮的人物如《琵琶記》的趙五娘、《秦香蓮》的秦香蓮、《宇宙鋒》的趙艷容。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稱青衣或青衫。清代花部興起之初,尚未形成完備的行當體制,加以民間班社受演員人數的限制,曾用正旦兼扮青年將領,如漢劇的前身楚曲《英雄志》的陸遜、《祭風臺》的周瑜等就由正旦扮演。小生的表演藝術發展成熟後,不再兼扮。

  2.花旦 與正旦相對照,花旦扮演性格活潑明快或潑辣放蕩的青年或中年女性,並常帶喜劇色彩。花旦的名目出現甚早,北雜劇就有“花旦雜劇”一類。夏庭芝《青樓集》:“凡妓,以墨點破其面者為花旦。”朱權《太和正音譜·雜劇十二科》把花旦雜劇列為“煙花粉黛”一科,說明花旦原是以扮演妓女為主的類型。這類人物多半性格熱情開朗,聰明機智,《趙盼兒風月救風塵》的趙盼兒就是一例。經過歷代藝人的創造,扮演人物的范圍不斷擴大,到近代戲曲中,已成為各個劇種共有的、藝術上獨具異采的性格造型。其造型基調要求嫵媚妍麗、嬌憨活潑,多念散白,重做功,重神采,不重唱功但要求唱腔的秀麗靈巧。常扮的人物有《梵王宮》的耶律含嫣、《少華山》的殷碧蓮、《辛安驛》的周鳳英等;《坐樓殺惜》的閻惜姣等也是花旦的本工。舊制花旦須踩蹻,現已廢除。花旦,梆子系統劇種稱小旦,以細膩的心理刻畫與精致的藝術技巧相結合為其主要特色。

  3.貼旦 簡稱貼,有時簡寫成占。南戲和北雜劇皆有此名,為旦中副角,意為旦之外再貼一旦,不表現確定的性格特征。明代南曲系統諸劇種仍沿舊制,如明刊本《金印記》中旦扮主要人物蘇秦妻周氏,次要人物蘇秦之嫂、蘇秦嬸母和嶽母三人均由貼扮。到清中葉昆山腔中,逐漸從旦行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行當。據李鬥《揚州畫舫錄》載:“貼旦謂之風月旦,又名作旦”,著名貼旦演員董壽苓“工為侍婢”、“無態不呈”,可知其表演特點同花旦大致相同,俗稱六旦。《牡丹亭》的春香、《占花魁》的莘瑤琴、《翡翠園》的趙翠兒等皆由貼扮。昆山腔貼旦例須兼扮兒童和門子,前者如《浣紗記·寄子》的伍員之子、《尋親記》的周瑞隆;兼扮門子的,有《十五貫》、《永團圓》、《白羅衫》等。漢劇、粵劇等皆有貼旦,為花旦之異稱。

  4.閨門旦 扮演少女。北雜劇有“閨怨雜劇”一類,是表現青春少女閨怨戀情的劇目,劇中的少女當為閨門旦的最初形態。清代中葉昆山腔中,閨門旦從旦行中分化出來,稱小旦,俗稱五旦。扮演的人物有《牡丹亭》的杜麗娘、《玉簪記》的陳妙常、《琥珀匙》的桃佛奴等。梆子系統劇種《蝴蝶盃》的胡鳳蓮、盧鳳英,皮簧系統劇種《二度梅》的陳杏元等,都屬閨門旦一類,但前者歸入小旦,後者歸入貼旦,一般不另分行。京劇閨門旦早期以扮演小傢碧玉為主,如《拾玉鐲》的孫玉姣、《棒打薄情郎》的金玉奴;後吸收昆曲的經驗而有大傢閨秀的類型,如《鳳還巢》的程雪娥。

旦(童芷苓飾《紅樓二尤》中尤三姐)

  5.武旦 扮演擅長武藝的女性形象。按扮演人物的身分和技術特點,又分刀馬旦和武旦兩種類型。刀馬旦重身段工架,造型基調要求寓流動嫵媚於剛勁挺拔之中,以氣度神情勝。常扮的人物有《扈傢莊》的扈三娘、《穆柯寨》的穆桂英。武旦重跌撲翻打,以身手的矯健驍勇勝,常扮的人物有《十字坡》的孫二娘等。武旦又常扮神怪,除重武功外,還須表演特技“打出手”,如京劇《泗州城》的水母、《搖錢樹》的張四姐。舊制武旦須踩蹻,也是與刀馬旦的區別之一,現已廢除。

  6.老旦 扮演老年婦女。多重唱功,如京劇《楊門女將》的佘太君、《嶽母刺字》的嶽母等。兼重做功的,有昆曲《荊釵記》的王十朋母、京劇《清風亭》的賀氏等。後者有時由醜行兼扮。老旦,漢、粵、湘等劇種稱夫或婆旦。

  7.彩旦 一作醜旦、醜婆子,扮演女性中的喜劇或鬧劇人物,實為女醜,故常由醜行兼扮。化妝和表演手法極度誇張,常常濃裝艷抹,行為乖張,多扮滑稽風趣或奸刁兇惡的人物,前者如《鐵弓緣》的茶婆,後者如《朱痕記》的嬸娘。川劇稱搖旦,以幽默詼諧見長,有獨特風格,扮演的人物有《迎賢店》的店婆、《禦河橋》的宣母等。

  此外,不少劇種由於各有一批自己特有的以女性形象為主角的劇目,表演上又都發揮瞭自己的獨特創造,因而形成瞭各劇種特有的行當。如昆曲貼旦中有刺殺旦一支,須有一定的跌撲功夫,常演《漁傢樂·刺梁》的鄔飛霞、《一捧雪·刺湯》的雪艷、《鐵冠圖·刺虎》的費貞娥、《義俠記·殺嫂》的潘金蓮、《水滸記·殺惜》的閻惜姣、《翠屏山·殺山》的潘巧雲,稱“三刺三殺”。潮劇有羅衣旦,常扮聰明稚氣、伶俐乖巧的少女,如《桃花搭渡》的桃花、《益春藏書》的益春等,有濃鬱的喜劇色彩。豫劇有帥旦,扮演元帥或大將,如《穆桂英掛帥》的穆桂英。京劇有潑辣旦,扮演潑辣豪爽、精通武藝的人物,如《刺巴傑·巴駱和》的馬金定。湘劇有玩笑旦,常扮世俗的喜劇人物,如《王婆罵雞》的奚在真。川劇有鬼狐旦,或稱魂旦,常扮《情探》的敫桂英、《放裴》的李慧娘等鬼狐形象,有獨特的魂步等表演技巧,表現想象中鬼狐出沒時的虛幻飄忽氣氛。這些獨特創造,顯示出戲曲旦腳表演藝術的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