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曲種。用西寧方言演唱,以“盞兒”(碰鈴)擊節,演唱者被稱為“王辯”。倒漿水在西寧一帶原稱“板書”,類似快板書。1920年後,演唱板書的名藝人萬子禎始改稱現名,並逐漸為群眾所接受。“漿水”本指河湟地區回、漢、撒拉、東鄉等各族人民,用白菜、甘藍等發酵製成的一種有酸味的夏季清涼飲料。“倒漿水”的名稱,取義於這種曲藝多採用冷嘲熱諷的手法,集嬉笑怒駡於一個段子之內,令人聽來有暢飲“漿水”之感。河湟地區的婚、喪習俗中,流行著不少古老的有韻的風俗說詞,如“叮贊詞”((給女兒餞行時的囑咐詞),婚宴上的“敬酒詞”、“嚷床詞”(洞房贊祝詞)以及祝禱莊稼神、碌碡神的說詞。倒漿水的節拍、韻調,和這些說詞很近似,可能是由此發展而來。倒漿水隻敷演時事,並多限於甘、青地區的一些重大事件或常見的事物,不演說傳說故事。已發現的傳統說詞中,最早的一段是演義清宣統三年(1911)湟中縣元山兒地區黃龍會起義的事件。經常演唱的有1930年的《河湟事件》和《打孫殿英》、《拔壯丁》、《尕女婿》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有《解放大西北》、《馬步芳出逃》等新書目流行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