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代文學理論著作。作者是阿難陀伐彈那(意譯為歡增),約9世紀人。書中有詩體歌訣和散文體的說明。其中詩體歌訣是否前人所作,署名的作者是否隻用散文作註譯,尚無定論。全書分四章。這部書和以前的“莊嚴論”的著作不同,不著重修辭,而提出詩的主體是“韻”的理論。它從分析詞義開始,認為與“字面義”和“內含義”不同的“暗示義”或“領會義”才是“韻”的依據。“韻”是詩的“靈魂”,詞和義不過是詩的“形體”。這在印度古代文藝理論發展中是一個重大的突破。詩中有暗示義即“韻”者者被認為是上品,否則,隻有形式,即被認為是下品。經過10至11世紀的新護的《註》的解說和發揮,“韻”的理論對其他派別逐漸占瞭壓倒優勢。這一理論中的唯心主義傾向由新護的發揮而帶上瞭神秘主義色彩。本書第一章有漢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