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單弦藝人。滿族。生卒年無確考,約生於清同治初年左右。青年時期,曾任佐領職務,後來因不滿官場的腐敗,毅然辭去官職,組織八角鼓票房“醒世金鐸”,與票房子弟一起演唱八角鼓、單弦,以為消遣。後因傢境艱難,在遊藝場所獻藝,以自彈自唱的單弦牌子曲著稱於時。

  德壽山演唱活動於清末民初之際,他的文學造詣較深,編演瞭不少新的曲目,有的流傳很久,尤善於即興創作短小的岔曲。民國初年,他憤慨於北洋軍閥政府的對外屈辱賣國、對內鎮壓民主思潮的反反動統治,常在自編自演的作品中,借故事中人物之口來進行諷刺隱喻,揭露軍閥、官僚的暴政和醜行。由於他即興編演的岔曲《昆蟲賀喜》、《五味閣招牌大時興》等對執政者作瞭無情的鞭撻和嘲諷,觸怒瞭當局,迫使他隻得在小茶館裡演唱。但他不屈服,仍繼續編唱針砭時弊的曲詞。晚年貧病交加,靠親友接濟維持生活。1930年前後在北京抑鬱逝世。

  德壽山遺留下的單弦曲目有《續黃粱》、《葛巾》、《席方平》、《申氏》等20餘種,文章有《批鼓》、《子弟走局》等,相聲有《洋藥方》、《反八扇》、《酒令子》等作品,長期傳唱於後代藝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