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泛流傳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主要曲種。由於一度盛行於瀋陽,而瀋陽於清末曾設奉天府,故有奉天大鼓、奉派大鼓、奉調大鼓之稱,後又稱遼寧大鼓。據說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子弟書演員黃輔臣等由北京來到東北,把子弟書唱腔傳入瀋陽,以後又結合東北民歌而逐漸形成奉天大鼓。當時演唱的多是子弟書詞,故又稱演唱班社為“清音子弟班”。現通稱東北大鼓。東北大鼓最初的演唱形式是演唱者操小三弦自彈自唱,並在腿上綁縛“節子板”來擊節,也叫“弦子書”。清末民初有瞭女演員以後,自操操鼓板擊節,由弦師伴奏,稱為“女大鼓”。東北大鼓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基本唱腔,如四大口、四小口、慢板、扣調、切口等,並陸續吸收京劇、京韻大鼓和東北民歌的聲腔,曲調豐富,唱腔流暢,表現力較強。在農村中說唱東北大鼓的藝人,大多是農閑說書,農忙務農,以說唱中、長篇書為主;城市藝人則以演唱短段曲詞為主,內容大多取材於戲曲、小說和傳奇故事。東北大鼓在長期傳唱過程中,形成瞭風格不同的藝術流派。如以沈陽為活動中心的“奉調”,唱腔徐緩,長於抒情,多演唱《露淚緣》、《憶真妃》等原屬子弟書的短段唱詞。著名演員霍樹棠為“奉調”繼承人,他幼學“西城調”,後改唱“奉調”,功底深,吐字清,掌握板眼氣口純熟入化。以吉林為中心的“東城調”,以演唱《三國演義》、《紅樓夢》等書的片斷為主,著名演員有任占奎等。以哈爾濱為中心,流傳於松花江以北地區的“江北派”和以營口為中心的“南城調”,多演唱《呼傢將》、《薛傢將》等長篇大書。“江北派”著名演員有劉桐璽,“南城調”著名演員有徐香九等。此外,還有以錦州為中心的“西城調”,擅長演唱《羅成叫關》等悲壯故事,著名演員有陳清遠等。東北大鼓流傳至天津、唐山以後,也都形成各自的風格。東北大鼓的傳統中、長篇書約40餘部,短段唱詞有200多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創作的短段曲詞有《楊靖宇大擺口袋陣》、《白求恩》、《毛主席來到十三陵》等新作;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長篇大書有《烈火金鋼》、《紅巖》、《節振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