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以《詩經》為主的先秦兩漢韻文的韻。這些韻,從早就有人發現有些不大順口,到宋代,出瞭一種葉音說:凡字用到韻文裏,可以按不同的上下文隨便改變平時的念法,好叫它順嘴。比方虞字,在《騶虞》一章,上文韻腳是葭豝,就念yá;在二章,上文是蓬、豵,就念Wéng。

  明代陳第開始提出古音不同於今音的見解,反對葉音。明末清初顧炎武寫瞭《音學五書》,開始認真研究先秦的音。因為唐以下科舉要求作詩,人們都記熟瞭詩韻有哪些韻,每個韻裏有哪些字;這這些早期研究者也把註意力集中到先秦韻文裡的韻該分多少類,每類收哪些字這兩個問題上去。

  為便於敘述,現在先把分類分得最多的現代人羅常培、周祖謨合作的分類法稍加變動、註釋,列到底下:

  ①之部。包括《廣韻》的之,咍(用平聲代表平上去)韻和尤韻的一部分字,如期、萊、礝……。這些字裡的諧聲偏旁,是其、來、尤……。

  ②幽部。包括尤、幽韻字,如優、觩。諧聲的偏旁是憂、求……。

  ③宵部。包括蕭、宵、肴、豪韻字、如苕、消、郊、桃……。偏旁是召、肖、交、兆……。

  ④侯部。包括侯韻字和一部分虞韻字,如蔞、駒……。偏旁是婁、句……。

  ⑤魚部。包括魚、虞、模韻的字,如琚、虞、蒲……。偏旁是居、吳、浦……。

  ⑥歌部。包括歌、戈、麻韻字和一部分支韻字,如何、過、蛇、儀……。偏旁是可、咼、它、義……。

  ⑦支部。包括支、佳韻字,如枝、提……。偏旁是支、是……。

  ⑧脂部。包括脂、齊、皆韻字,如脂、萋、喈……。偏旁是旨、妻、皆……。

  ⑨微部。包括脂、微、灰韻字,如遺、違、嵬……。偏旁是貴、韋、鬼……。

  ⑩祭部。包括祭、泰、夬、廢韻字,如泄、艾、敗、濊……。偏旁是世、乂、貝、歲……。

  ⑪東部。包括東的一部分韻字和鐘、江韻字,如空、樅、邦……。偏旁是工、從、豐。

  ⑫冬部。包括冬、東的一部分韻字,如宗、沖……。偏旁是宗、中……。

  ⑬蒸部。包括蒸、登韻字,如蒸、憎……。偏旁烝、曾。

  ⑭陽部。包括陽、唐、庚的一部分韻字,如裳、筐、觥……。偏旁是尚、匡、光……。

  ⑮耕部。包括庚、耕、清、青韻字,如蘋、耕、清、庭……。偏旁是平、井、青、壬……。

  ⑯真部。包括真、臻、先的一部分韻字,如薪、蓁、顛……。偏旁是新、秦、真……。

  ⑰諄部。包括諄、文、欣、魂、痕韻字,如犉、聞、欣、遯……。偏旁是鉐、門、斤、豚……。

  ⑱元部。包括元、寒、桓、刪、山、仙、先一部分韻字,如垣、翰、觀、關、蕳、僊……。偏旁是亙、倝、雚、、間、……。

  ⑲談部。包括談、咸、銜、嚴、凡韻字,如餤、讒、巖、嚴……。偏旁是炎、毚、嚴……。

  ⑳侵部。包括侵、覃、鹽、添韻字,如歆、覃、僭、簟……。偏旁是音、覃、朁……。

  怘職部,包括職、德韻字,如極、國……。偏旁是亟、或……。

  勽屋部。包括屋(一部分)、燭、覺韻字,如讀、綠、濁……。偏旁是賣、錄、蜀……。

  繅沃部。包括屋(一部分),沃韻字,如復、毒……。偏旁是復、毒……(也有人稱覺部)。

  氉藥部。包括藥、鐸、沃、覺韻裡若幹散字,如謔、鑿、襮、濯……。偏旁是虐、丵、暴、翟……。

  嵋鐸部。包括藥、鐸韻字和陌、麥、昔韻一部分字,如臄、作、客、獲、斁……。偏旁是豦、乍、各、蒦、睪……。

  餲錫部。包括錫韻字和陌、麥、昔韻一部分字,如晳、讁、璧、……。偏旁是析、適、辟……。

  儔質部。包括質、櫛、屑韻字,如室、櫛、結……。偏旁是至、節、吉……。

  鐫術部。包括術、物、迄、沒韻字,如述、蔚、仡、忽……。偏旁是術、尉、乞、勿……(此外還有至、未、偮、隊韻的若幹散字)。

  睖月部。包括月、曷、末、黠、躕、薛韻字,如揭、褐、活、拔、舝、說……。編旁是曷、厼、犮、気省……。

  眢盍部。包括盍、洽、狎、業,乏韻字,如甲、業、法……。偏旁是甲、業……。

  竱 緝部,包括緝、合、枼、怗韻字,如泣、合……。偏旁是立、合……。

  ⑩以上通稱陰聲,收元音或濕音;⑪~⑳ 是陽聲,收鼻音;怘~竱是入聲,收塞音。

  顧炎武《音學五書》裡的《音論》是理論性總結,他在那裡強調過“什之七”、“什之三”。這反映出來他可能以為現代音跟《詩經》音不同的不過3/10,隻要根據7/10的音來改這少數,就功行圓滿瞭。他在“琴瑟友之”的“友”字下說:“古音‘以’”。可見他沒擬音,隻是從現存甲音改成乙音。他的分類(不按原次序)是: ①之職支錫脂微質術祭月。②幽沃侯屋宵藥。③魚鐸。④歌。⑤東冬。⑥蒸。⑦陽。⑧耕。⑨真諄元。⑩侵緝談盍。他的入聲是放在陰聲底下(⑩是例外)。

  段玉裁在顧炎武的基礎上再分類,得17部:①之職。②宵藥。③幽沃屋。④侯。⑤魚鐸。⑥蒸。⑦侵緝。⑧談盍。⑨東冬。⑩陽。⑪耕。⑫真質。⑬諄。⑭元。⑮脂微術祭月。⑯支錫。⑰歌。可見,除瞭屋沃不分,質放在陽聲底下,東冬不分,脂微術祭月不分這4點以外,別的地方都得出和現代人一樣的結果瞭。隻是入聲還放在陰聲下是沿用顧炎武的辦法。除瞭分部以外,段玉裁還把《詩經》和“群經”用來押韻的字列瞭譜,便於查看,更突出的是他把諧聲字分類也跟古韻聯系起來瞭,說:“一聲可諧萬字,萬字而必同部。同聲必同部。”除瞭不該用全稱肯定以外,大致是正確的。這是因為諧聲字大量產生的時代,大致和《詩經》產生年代相合,他除瞭列韻譜以外,還列瞭《古十七部諧聲表》。比方他的第6部就列瞭:瞢聲、夢聲、蠅聲、朋聲、弓聲…… 他還把本不在一部偶然借來押韻的字叫“合韻”,列在每部韻譜後頭。段玉裁的《六書音均表》出來以後,引起極大的反響。錢大昕說他“鑿破混沌”。後來的人再取得進展,差不多都隻是補他的不足。

  段書寫成以後,請他老師戴震作序。戴震回瞭一封長信。信裡說祭、泰、夬、廢、月、曷、末、黠、躕、薛這些韻裡的字,如《芣苡》的掇、捋,《草蟲》的蕨、惙、說等偏旁是叕、寽、厥、兌的字可以單成一組。用上文段氏的17部來說,就是祭、月應該從15部單分出來獨立。分出以後算幾類呢?從後來戴震的著作看,他立過靄、遏兩部,隻有去入。這是戴震的一個特點,他自己的創新是用影紐字代表一個韻部。比方他的東、侯、屋3類就叫翁、謳、屋。這是比較科學化的。因為他除瞭分部以外,還管擬音。他的缺點是拘泥等韻:凡是等韻一攝裡的字,如尤、侯,他拒絕分開。所以他不聽從段把尤、幽從侯分開的主張。凡是這樣的學者都用“審音”作借口,堅持某些論點,有時候妨礙他們接受別人的正確主張。

  王念孫曾當面糾正段玉裁的失誤。在他寫給江有誥的信裡說:“段君以事入都,始獲把晤,商訂古音。告以侯部自有入聲;月曷以下非脂之入,當別為一部;質亦非真之入;又質月二部皆有去而無平上;緝盍二部則無平上而並無去。段君從者二(謂侯部有入聲、及分術月為二部),不從者三。”請復察上文段玉裁的17部。若是依瞭王念孫的意見,他的屋沃不分、質附真下、脂微術祭月不分,緝盍附侵談下就可以說全改過來瞭。隻要再分東冬、脂微、把入聲全獨立,就是現代人的格局瞭(隻有祭月合成一類)。

  孔廣森(1752~1786),也是戴震的學生。他在《詩聲類》裡說:“唐韻一東三鐘四江……合為一部。其偏旁見《詩》者有從東……同……豐……充……公……工……塚……囪……從……龍……容……用……封……兇……邕……共……送……雙……尨……。”又說:“凡從冬、中、農、弓、宮、蟲、宗、眾、戎、夢、夅等聲者不得闌入。”除弓、夢是蒸部字以外,剩下的就是冬部瞭。

  孔廣森還有一個突出的貢獻,就是把各部分成陰、陽兩大類(他主張古無入聲)。本來戴震已經有“兩兩相配,以入聲為相配之樞紐”的話,孔廣森把它徹底實現出來,為後代研究部與部的關系作瞭個準備。不過他隻圖對得整齊,把分部倒弄得粗疏瞭,竟把真諄又合成一部(見陰陽對轉)。他還寫瞭《詩聲分例》,把《詩經》裡各種押韻的格式羅列出來,能使讀者打破從近體詩裡養成的成見。

  繼承並且發展瞭孔廣森成就的是章炳麟。他在分部、擬音兩方面都有貢獻。在分部方面,他把術部從脂微底下分出來,算隻有去入韻的隊部,說:“脂隊二部同居而旁轉,舊不別出。”在擬音方面,他有《二十三部音準》專講擬音。章炳麟的話比較清楚,比方說“東當從支韻之江(江南呼‘ 江 ’穹口而大……江西尤碻)”。能讓人懂他說的是用[ɔ]元音。他是個佛教徒,通些梵文,擬音常用梵文作模式。所以他的分部和擬音都比較清楚。現在把他的《韻目表》註上音標列到底下:

自註:“上列陽聲、下列陰聲、為‘對轉’。其數部同居者同一對轉。”

  對轉就是韻前半個大體相同,後頭加不加鼻音收尾的問題。他還有旁轉。就是韻的介音收尾音不動(有些也有收尾音變化),主元音變化的問題。他的改進是把部與部的關系整理得比較有條理,所以他說:“孔氏所表……以審旁轉則疐。”他的旁轉安排得合理得多。

  章炳麟的擬音引起人們認為怪的是把青、東、冬、蒸不算收-ŋ,可改到收-n、-m類裡去。這是受梵文影響。梵文元音本有14個。有一派學者隻用10個,外加aṃ、aḥ,一共12個。ṃ本是個表示元音鼻化的附加號,在摩擦音前用,在 k、t、p前頭它就變成ṅ[ŋ]、n、m。有一派和尚把在擦音前的ṃ也念ṅ,這就是章炳麟的模式。他說:“印度音摩那皆在體文,而姎獨在聲勢”,就是他學的那派梵文。

  章炳麟的學生黃侃立28部。除瞭“幽沃”不分,“脂微”不分,“祭月”不分外,所有入聲全獨立。他在每部裡找出等韻傢叫一、四等的韻,叫古本韻,剩下的叫今變韻。一、四等韻雖然從古到今的確變化少,但是沒說今變韻因為什麼條件才變。比方“元”部有寒、桓兩個古本韻,在長沙話裡就用兩種元音念。光說“寒桓”是古本韻,各地人看瞭,意思不明白。所以他的擬音學說反不如章炳麟的可以譯成音標。

  現代人錢玄同(1887~1939)把“幽沃”分立,王力把“脂微”分開,所以一共有30部。要是把“祭月”依戴震意見分開,那就是本文開頭舉的31部瞭。

  分類是中國學者研究古韻的最大貢獻,不過有一點要指出:部大字多,押韻容易守規矩。部小字少,押韻難,免不瞭從別部借用。有些分類犬牙交錯,象侵談分立,屋沃……幾部入聲獨立不獨立,意見分歧就從這裡產生。這裡免不瞭有些個人愛好起作用。

  

參考書目

 顧炎武:《音學五書》。

 段玉裁:《六書音均表》。

 孔廣森:《詩聲類》。

 章炳麟:《國故論衡》。

 王力:《漢語音韻》,中華書局,北京,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