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間敘事詩。約為13世紀的作品,長期以手抄本形式流傳,有喀爾喀本和鄂爾多斯本兩種。這篇作品在漫長的歲月中,在民間流傳,日益顯示出它的藝術魅力。其故事梗概為:成吉思汗馬群中的白騍馬喀爾莫克,生下兩匹矯健的小駿馬。成吉思汗無限歡悅,並對它們進行嚴格訓練。待它們長大後,成吉思汗騎著它們圍獵,兩匹駿馬跑起來好似風馳電掣,所有的良馬都望塵莫及。兩匹駿馬追獲瞭成群的灰狼和盤羊。圍獵歸來,兩匹駿馬因未得到誇獎而傷心落淚。於是小駿馬與其兄大駿馬逃到阿爾泰山古爾班查佈佈其地方,生活瞭3年,小駿馬無憂無慮,長得驃肥體壯,大駿馬卻因思念“聖主”和親友,瘦骨嶙峋。小駿馬見此不忍,遂與其兄返回馬群。成吉思汗欣喜若狂,應允瞭小駿馬放群生活8年的要求,並把大駿馬封為“神馬”。後來它們參加盛大的圍獵,使成吉思汗追殺到大批野物,受到10萬獵軍的喝采贊美,從此名揚四方。這篇作品語言通俗流利,以擬人化的手法,刻畫大駿馬和小駿馬,以酣暢的筆墨贊頌英雄人物成吉思汗,使馬和人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生動逼真。長期以來中國和外國學者對這一作品產生的時代、體裁和所表達的主題思想一直有著爭論。這一敘事長詩,1916年在大庫倫(今烏蘭巴托)首次出版,1958年額爾敦陶克陶整理發表瞭鄂爾多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