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仿吾

  現代文學批評傢、作傢、教育傢。湖南新化縣人。1897年7月16日生。早年留學日本,1917年開始就讀於東京帝國大學造兵科。1918年,與郭沫若、鬱達夫、張資平等一起醞釀成立創造社。1921年4月同郭沫若一道回國,同年7月初初,他參與發起的創造社在上海正式成立,成為該社骨幹成員。曾先後參加編輯《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洪水》、《創造月刊》等刊物,發表瞭許多文藝批評、小說和詩歌等作品。1925年參加中國國民黨,任廣東大學教授和黃埔軍官學校教官。1927年回上海,繼續參加創造社的文學活動,在《創造月刊》和《文化批判》上發表論文,撰寫卷頭語,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這10年是成仿吾進行文學活動的主要時期。先後有《流浪》(小說、詩、散文合集,1927)、《使命》(文藝評論集,1927)、《德國詩選》(與郭沫若合譯,1927)等著譯出版。

  成仿吾的文學活動以文藝批評為主。從1922年《創造》季刊的出版到1927年《文化批判》的活躍,成仿吾的文學批評活動始終顯示瞭他“對於時代和社會的熱烈的關心”(鄭伯奇《〈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三集〉導言》)和努力使文學同發展中的民主革命浪潮同步前進的特征。他的文學批評思想和評論活動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①在肯定文學的社會與時代使命的前提下,強調文藝本身的使命,追求超功利以上的藝術的“全”和“美”,闡發瞭“以內心的要求為文學上活動之原動力”的浪漫主義批評原則(《新文學之使命》)。②對文藝批評建設中的一些問題,如批評的任務、特質以及批評傢人格的修養等進行瞭初步的研討(《建設的批評論》、《文藝批評雜論》等)。③對郭沫若、鬱達夫、冰心、許地山、王統照、魯迅等人的小說進行評論,流露瞭重視作傢表現自我的浪漫主義文藝觀和強調藝術暗示作用、作傢須引導讀者對作品的“沒入”的美學觀(《〈沉淪〉的評論》)、《〈一葉〉的評論》、《〈吶喊〉的評論》等)。④批判章士釗的復古論調和胡適的整理國故運動,保衛新文學的正確方向(《讀章氏〈評新文學運動〉》、《國學運動的我見》)。⑤努力發展“五四”文學革命成果,積極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他在1928年發表的《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一文中,論述瞭革命文學產生的必然性,提出作傢“努力把握唯物的辯證法的方法”,“獲得階級意識”,以創造為工農大眾服務的革命文學。成仿吾的文學批評也存在著缺乏理論深度的毛病和固執小團體觀念的狹隘思想;對於“五四”以來包括魯迅在內的一些作傢和文學研究會、語絲社等社團的成績、傾向的評價,明顯地表現出簡單化的理論偏頗。

  1928年夏,成仿吾離國赴歐。同年在巴黎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主編中國柏林、巴黎支部機關刊物《赤光》。1931年回國,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宣傳部長、省蘇維埃文化委員會主席等職。1933年受中共鄂豫皖省委派遣,到上海經魯迅先生幫助與黨中央取得瞭聯系。1934年1月到達瑞金中央蘇區,被選為蘇維埃中央政府委員,並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共中央黨校工作。1934年10月參加著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征。翌年10月到達陜北後,任中共中央黨校教務主任。1937年起先後任陜北公學校長、華北聯合大學校長、晉察冀邊區參議會議長、中共晉察冀中央委員。在延安時期,為《文藝戰線》編委之一。創作有劇本《歡迎會》,歌詞《陜北公學校歌》、《西北青年進行曲》等。建國以後,歷任中國人民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山東大學校長、黨委書記。曾多次被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並為第一、第五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和常務委員。1974年任中共中央黨校顧問。自1934年在瑞金中央黨校任職以來,主要從事黨的教育事業,不僅為黨和國傢培養革命與建設人才付出心血,也逐步探索和形成瞭一套從中國革命實際出發的教育思想,是中國富有經驗的無產階級教育傢。成仿吾還精通德、英、日、法、俄5種語言,長期致力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翻譯工作,直到晚年仍孜孜不倦進行《共產黨宣言》等經典著作的重譯或校譯。1977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瞭他的《長征回憶錄》。此後還擔任過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名譽校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