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作傢、文藝理論傢。出生在西西裡島。曾在專科學校學習。年輕時寫過詩歌和詩劇,文藝觀點受到福樓拜、左拉的影響。1864年任佛羅倫斯《民族報》戲劇評論員,後在西西裡參加政治活動。1875年出任米內奧市市長。以後在米蘭和維爾加親密交往,積極從事文學活動,並在羅馬師範大學、卡塔尼亞大學教授美學和修辭學。他是義大利真實主義的理論傢,著有《義大利文學研究》(1880)。主張文藝真實地、客觀地反映時代的歷史和社會狀況,反映“具體的生活”;文藝作品要成為“人的文獻”;;作傢應該把目光投向貧困、落後的地區和社會下層,這些主張奠定瞭真實主義的理論基礎。他的文藝觀點表達瞭民族復興運動後進步的文藝傢對當時社會矛盾日益尖銳、農民處境愈加惡化的現實的關註。他的第1部長篇小說《姬雅琴塔》(1879)以西西裡為背景,描繪一個自幼受到社會歧視、凌辱而最終被逼走向叛逆的婦女的遭遇,對不公正的社會和封建禮教提出瞭控訴。長篇小說《香氣》(1891)和一些短篇小說中,表現人物在環境的影響下的生理、病態特征,流露出自然主義的傾向。長篇小說《洛卡維迪那侯爵》(1901)和短篇小說集《鄉村婦女》(1894),擺脫瞭這一缺陷,描繪19世紀末西西裡社會、經濟生活和人情世態,反映瞭意大利農村封建關系的崩潰,對人物的性格、心理也有細致的刻劃,是他的比較優秀的作品。

  卡普安納重視民間文學和兒童文學。他搜集瞭許多民間故事,寫瞭一部優美的童話集《從前有一次》(1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