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和愛爾蘭,歷史上曾有凱爾特、朱特、盎格魯、撒克遜和諾曼等民族在那裏生活,又經不斷更迭,血緣混雜,最後定居在此。在中世紀,這塊地方曾三易王朝;有一段時期,法國北部某些土地曾轄屬英國。至於英國與愛爾蘭的關係,直到愛爾蘭獨立後,仍有不少微妙變化。因此,概括英國音樂文化,較為複雜,通常可追溯到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前凱爾特族的吟唱詩人音樂。稍後,則有凱爾特和盎格魯、撒克遜人將羅馬天主教的格列高利聖詠曲調傳入英國。和歐洲許多國傢同樣,在中世紀初,以格列高利聖詠為為基礎,形成瞭早期的復調音樂,例如奧加農、吉默爾和福佈爾東等音樂樣式。1226年裡丁教堂僧侶福恩塞特的約翰譜寫瞭樸素純凈的世俗六聲部卡農曲《夏天來臨》,是歐洲初期復調音樂文獻中最卓越的代表作。

  15~17世紀 15世紀,英國出現瞭不少有影響的作曲傢。J.鄧斯特佈爾最早在固定歌調寫作法上加上豐富的裝飾和單純的伴奏。他應用古凱爾特人的五聲音階寫作,作品充滿生活氣息,並具有通俗性的特點。他是早期尼德蘭樂派(今稱勃艮第樂派)最有貢獻的作曲傢,曾培養瞭G.班舒瓦、G.迪費等知名學生。

  16、17世紀伊麗莎白王朝時期,經濟迅速發展,國勢強盛,並超越荷蘭、葡萄牙等貿易先進國,成為世界第一的商業國。在這個時期,文藝也有很大的發展。英國的琉特和維吉納音樂,隨著詩藝的勃興也盛極一時。特別是維吉納音樂,纖細雅致,富有技巧性,對後來器樂曲如變奏曲、托卡塔等體裁的發展,很有影響。當時出版的維吉納曲集,如《菲茨威廉維吉納曲集》、《內維爾夫人的琴書》、《威爾·福斯特維吉納曲集》,還有知名的《少女曲集》等都得到廣泛傳播。W.伯德、O.吉本斯(1583~1625)的創作,尤為著名。伊麗莎白王朝時期還出現瞭許多動人的情歌,常用琉特琴伴奏,重要作曲傢有T.莫利(1557~1602)、J.佈爾(約1562~1628)等,他們還寫瞭大量的牧歌、經文歌、贊美歌、器樂曲和管風琴音樂。

  17世紀後半葉最負盛名的作曲傢是H.珀塞爾,他吸取瞭威尼斯歌劇的經驗,寫成富有英國特色的歌劇,是英國民族歌劇的奠基人,《狄多與埃涅阿斯》是他的代表作。他還寫瞭《亞瑟王》等戲劇音樂。可惜他過早夭折,未留下更多的創作。

  18、19世紀 英國自珀塞爾逝世後,音樂創作一落千丈。18世紀上半葉德國的G.F.亨德爾,被安娜女皇聘請到英國,他為英國人民寫瞭許多歌劇和清唱劇。例如《以色列人在埃及》、《力士參孫》、《掃羅》、《猶大·馬加比》、《彌賽亞》等。這些清唱劇大都取材聖經故事。由於他能把反外族統治和暴政壓迫的內容,同英國牧歌、贊美歌的合唱傳統以及意大利歌劇的動人曲調融合在一起,寫成富有個性的英雄史詩性音樂,而深受英國人民的歡迎。在這同一時期,詩人J.蓋伊(1685~1732)和作曲傢J.C.佩普施以通俗歌曲、民謠以及亨德爾等人帶有程式化的意大利風格的歌劇曲調,加上滑稽幽默的對白,寫成《乞丐歌劇》,對英國上層社會和意大利陳規舊套的正歌劇,作瞭極大的鞭撻和諷刺。《乞丐歌劇》非常受群眾歡迎,僅在初演的音樂季就演出瞭62場,為英國民謠歌劇開辟瞭道路。

  在18世紀後半葉和19世紀上半葉,英國音樂生活受德國、意大利等國影響很大,J.海頓、C.M.von韋伯、F.門德爾松都曾先後訪問英國。海頓為倫敦寫的12部交響曲、韋伯的歌劇《奧伯龍》、門德爾松的清唱劇《以利亞》,都是在英國首演的。

  雖然在珀塞爾之後,英國音樂創作較為貧乏,但它的音樂生活、音樂教育和普及工作卻有很大發展。教堂的管風琴音樂一向是英國人民音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管風琴演奏傢很多,常在貴族官邸中演奏,他們都有較高的地位和待遇。英國人民還喜愛合唱,當時皇傢小教堂的唱詩班,相當於一個頗具規模的合唱團。伊麗莎白王朝時期,許多著名音樂傢的成長都與此有關。至今,不少英國傢庭還有把傢族人員送入教堂唱詩班參加合唱的習慣。英國是最早制定音樂博士學位的國傢。這種學位始於1463年劍橋大學,要經過作曲或音樂知識嚴格的考核才能授予。除大學外,坎特伯雷的大主教,也對教會音樂有卓越貢獻的音樂傢授予音樂博士的稱號。1822年,英國建立瞭著名的皇傢音樂專科學院,許多作曲傢、演奏傢獻身於音樂教育工作。

  在音樂理論方面,早在1776年,C.伯尼和J.霍金斯在同一時期寫瞭世界最早的《音樂通史》。曾任皇傢音樂學院院長的G.格羅夫於1873年開始從事《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傢辭典》的準備工作,從1879~1949陸續出版瞭4版(其後多次增訂),是一部有世界影響的音樂辭書。值得一提的還有E.普勞特,他為音樂基本教育寫作瞭從音樂欣賞、和聲學直到配器法和賦格,涉及到作曲法所有領域的教程,形成一個音樂作曲教學的完整體系,對後世有一定影響。另一位音樂理論傢C.格雷(1895~1951)則寫瞭許多卓有見解的評論,其中對英國現狀的批判性的論述,尤為精辟,他的不少著作,被譯為多種文字出版。

  英國自珀塞爾以來的200年間,雖然沒有出現過具有世界影響的作曲傢,但在本國范圍內還是有不少受群眾喜愛的作曲傢,如19世紀中葉愛爾蘭的M.W.巴爾夫(1808~1870)和V.華萊士(1812~1865),都寫瞭一些曲調優美、風格清新的歌劇。前者以《波希米亞少女》、後者以《瑪麗塔娜》而知名。稍後則有A.沙利文與劇作傢W.S.吉爾伯特(1836~1911)寫瞭許多英國風格的喜歌劇,這是繼承民謠歌劇傳統寫成的略近於輕歌劇的歌劇。其中象《日本天皇》、《皮納福號軍艦》和《彭贊斯的海盜》膾炙人口,至今仍常在英語系國傢上演。

  20世紀 19和20世紀之交,可以說是英國近代音樂文化的轉折點。E.埃爾加是這個轉折的先行者。他有高度的創作技巧和非常巧妙的配器手法,以管弦樂《謎語變奏曲》和雄偉壯麗而帶有神秘感的清唱劇《傑龍修斯之夢》最為著名。稍後的F.迪利厄斯與其說是英國傳統,毋寧說更多受印象主義影響。他寫瞭不少纖細柔美的音樂和協奏曲。在有些作品中,他把樂器和人聲微妙地融合在一起,非常動人。G.霍爾斯特曾沉醉於印度哲學,他同樣具有高度的管弦樂創作技巧,交響組曲《行星》在今天得到重新的評價。在埃爾加等人的同一時期,P.沃洛克(1894~1930)寫瞭不少精致的英國風格的歌曲。G.班托克(1868~1946)則收集、改編瞭許多英國和各地方民族的民歌,並寫瞭不少取材東方和具有東方特色的音樂。

  在20世紀初期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現代主義音樂不斷湧入英國,不少作曲傢競相模仿。但是大多數創作由於缺乏民族特色和獨創精神,未能在世界樂壇博得廣泛聲譽。另一方面,有些作曲傢則繼續發揚英國傳統並吸收瞭某些現代的創作手法,取得較大的成就。其中有R.沃恩·威廉斯、A.巴克斯(1883~1953)和J.艾爾蘭(1879~1962)等人。沃恩·威廉斯是繼埃爾加以後英國最有貢獻的作曲傢之一,曾受印象主義影響,但他非常重視民間音樂,是英國民歌協會的成員。他曾深入研究英國的民間音樂,特別是諾福克地方民歌,並把它應用到自己的作品裡。他還深入研究英國音樂史,吸收本民族的創作經驗,豐富自己的創作。代表作有《倫敦交響曲》、《田園交響曲》、《第六交響曲》等9部交響曲。他所寫的《民族音樂論》在世界有深遠影響。巴克斯和艾爾蘭都繼承浪漫主義的傳統風格。巴克斯喜愛取材於愛爾蘭詩歌,使用愛爾蘭地方音調,他的7部交響曲為英國樂壇加瞭光輝。艾爾蘭則以精致的器樂小曲和抒情獨唱曲等作出瞭貢獻。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英國的音樂文化出現瞭一個真正的文藝復興期,湧現一大批優秀的作曲傢,例如A.佈利斯、C.蘭伯特(1905~1951)、E.魯佈拉(1901~  )、W.沃爾頓、A.羅斯索恩(1905~1971)、M.蒂皮特(1905~  )和B.佈裡頓等。佈利斯走過各種不同的創作道路,從早期的《色彩交響曲》那樣反傳統的現代主義,經過對各種風格的探索,最後轉向象康塔塔《福音》那樣充滿中世紀情趣的音樂。他被英國皇室授名為“女王的音樂大師”。魯佈拉寫瞭許多器樂和合唱音樂,特別是8部交響曲。蘭伯特寫瞭不少舞劇音樂和優秀的評論,其中所著《嗬!音樂》(1934)一書最為知名。沃爾頓早期風格追隨A.勛伯格和B.巴托克,常使用爵士音樂節奏,晚年還使用十二音技法,新浪漫主義在他創作風格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的《小提琴協奏曲》、管弦樂組曲《門面》和清唱劇《伯沙撒王的宴會》都很有名,特別是後者,繼承瞭亨德爾以來英國合唱音樂的傳統,應用瞭較新的手法和大量不協和和音,很吸引人。羅斯索恩深受P.欣德米特的影響,他所寫的交響曲和弦樂協奏曲,獲得瞭世界聲譽。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在這個英國的新文藝復興期,最能作為代表的作曲傢是蒂皮特和佈裡頓。蒂皮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把新浪漫主義和英國古老牧歌融合起來,形成自己的風格。1944年所寫的清唱劇《我們時代的孩子》是一部反法西斯的充滿人道主義的作品。它不僅揭露和控訴瞭法西斯的罪惡,還描寫瞭由於人類的盲目性而帶來的殘忍和愚昧。曲中應用瞭許多黑人靈歌,非常感人。他著名的《第三交響曲》是為女高音和樂隊寫成的。佈裡頓被認為是英國自珀塞爾以來最偉大的“音樂上的希望和現實”,是使英國在國際樂壇重放光芒的巨星。他的代表作是1945年完成的歌劇《彼得·格蘭姆斯》。該劇通過一個漁民的悲劇,表現個人與社會現實的矛盾,是一部被譽為挽回瞭英國樂壇聲譽的作品。他的創作范圍極廣,僅就歌劇而言,就有正歌劇、室內歌劇和兒童歌劇等。他寫瞭許多既有普及作用又有高度藝術價值的作品,例如管弦樂曲《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等。他曾致力於世界和平運動,寫瞭不少有關反戰題材的作品,他和蒂皮特同樣,都是富有正義感和人道主義精神的音樂傢。他的音樂語言,廣泛吸收I.F.斯特拉文斯基、欣德米特、A.貝格、М.П.穆索爾斯基和G.普契尼等人的精華,並和英國的民族特色融合在一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除上述許多作曲傢繼續活躍於英國樂壇外,還湧現許多年輕有為的作曲傢。其中有不少人深受十二音技法、序列音樂和巴托克的影響。如E.勒琴斯(1906~  )、H.塞爾(1915~  )、P.R.弗裡克(1920~  )、L.漢密爾頓(1922~  )等。

  在60年代以後,隨著先鋒派文學、劇壇“憤怒的青年”的勃起,許多青年作曲傢走上比十二音音樂更徹底地背離傳統的道路。他們探索和研究各種新的創作方法,建立各種體系,並且以此作為向英國舊傳統的“重紳主義”的挑釁,其中有仿效O.梅西昂和使用爵士手法的M.威廉森(1931~  ),應用爵士手法的R.R.貝內特(1936~  )以及在電子音樂、偶然音樂等方面作瞭許多探索的C.卡迪尤(1936~  )等。

  除專業音樂活動外,英國的民間音樂對世界也很有影響。蘇格蘭和愛爾蘭的民歌、舞蹈、音樂和軍樂都為世界人民所喜愛。英國系統的民歌,很多是用沒有或少有半音進行的五聲音階寫成,很有特色。它那淡淡哀愁的情調,給人以深切的感受。英國還有獨特的稱為“安瑟姆”的宗教贊美歌,有將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習俗和基督教的特色相結合的民間風土音樂,還有許多與基督教節日有關的音樂,特別是稱為“凱羅爾”的聖誕頌歌,以及在節日圍著花柱跳舞用的摩裡斯舞曲,都很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