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傢,由上萬個大小島嶼組成,居住著100多個民族,絕大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它與印度、中國、阿拉伯等國和地區在經濟、文化等方面有過密切的交往,近代曾長期為荷蘭的殖民地。由於地理、民族和歷史的原因,使得印尼存在著多種多樣音樂形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在中爪哇發展起來並廣泛流行於全爪哇島和巴厘島的佳美蘭音樂。

  “佳美蘭”這個詞的詞義,既指以打擊樂器為主的樂隊,也指由它演演奏的音樂。佳美蘭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建成於9世紀的大型佛教廟宇婆羅浮屠的浮雕上,已可見到現代佳美蘭樂隊中一些樂器的圖形。在13世紀末至16世紀初的麻喏巴歇王朝時代,大型佳美蘭樂隊的樂器已基本齊備,當時分為室內演奏和室外演奏兩種樂器組合形式。16世紀以後這兩種樂器組合逐漸統一,形成規模相當大的樂隊。此後佳美蘭樂隊被普遍用作皮影戲、戲劇和舞蹈的音樂伴奏,同時也被用到宗教儀式上。在民間,群眾自己組織起來的佳美蘭樂隊更是隨處可見。

  大型佳美蘭樂隊有如下幾類樂器:①鑼類:一對大吊鑼貢,其直徑為70~100厘米,中央有乳突,兩鑼之間的音程為五度;中吊鑼坎普爾,直徑小於50厘米;大釜鑼凱農,形似鍋狀,平置於木架上;小釜鑼凱圖克,聲音比大釜鑼略高;排鑼波南,分斯連德羅音階和佩洛格音階兩種,前者兩排各5個,後者兩排各7個。②排琴類:木琴甘邦,由20餘塊置於共鳴箱上的硬木板或竹板構成,音域達3~4個八度,分高音和中音兩種。鐵排琴薩龍,有6~7塊鐵板組成,分高、中、低音3種,各相差一個八度。共鳴管鐵排琴根德爾,亦分高、中、低音3種,有11~14塊鐵板,每塊板下懸有竹制或鐵制的共鳴筒,分高、中、低音3種,音色柔和,餘音可持續很久。③鼓類:大長鼓坎當與小長鼓凱蒂蓬都是雙面鼓,分別以左右手擊奏。④弦樂器:列巴佈,與流行於阿拉伯及西亞的拉巴卜屬同一類樂器。撥弦樂器切連朋,琴體呈船形,有14組弦,以右手彈撥,左手按弦。⑤管樂器:豎笛蘇靈,竹制,形似中國洞簫,多為6孔。

  佳美蘭音樂是一種支聲體的多聲音樂。其聲部結構原則是:圍繞著一個核心音調,由多種樂器在不同音區以不同的織體同時演奏各自的裝飾性旋律。其音響可劃分為3個功能性層次:①核心音調層。它主要是由銅排琴以緩慢的節拍無裝飾地演奏,有時也由人聲來演唱;②裝飾性曲調層。由各種旋律性樂器對核心音調進行裝飾性演奏和變奏;③節奏層。由各種節奏性樂器演奏。節奏層還體現出佳美蘭音樂的句逗結構,即在特定的節拍,以特定的順序,演奏特定的樂器,以此將音樂劃分為若幹個單位。

  佳美蘭的每一首大型樂曲都有一段序奏,它包含瞭整首樂曲的主要材料,並根據領奏的樂器來命名,有的序奏由人聲演唱。每一段落通常要反復演奏多次。每一段音樂的結束都以大吊鑼的一聲響亮的擊奏來表示。作為戲劇和舞蹈伴奏的佳美蘭,其結構比較短小自由,主要用於烘托背景,渲染氣氛,或表現劇中人物喜怒哀樂的情緒。

  佳美蘭音樂使用兩種不同的音階。一種稱“斯連德羅”的五聲音階;一種稱“佩洛格”的七聲音階。它們各有3種“帕泰特”。帕泰特這一概念具有調式、音域、旋律型等多方面的含義。斯連德羅的稱為“涅姆”、“桑加”和“曼尤拉”,佩洛格的稱為“裡馬”、“涅姆”和“巴蘭”。它們各用於表現特定的內容。使用某種帕泰特和樂曲演奏的時間有聯系。佩洛格雖屬七聲音階,但每一種帕泰特都僅由該音階中的5個音構成,其中3個為骨幹音。近百年來西方的不少音樂學傢曾測定過這兩種音階的音律,但結果不盡一致。現將J.金斯特和M.胡德測定的音分數及它們各自的3種帕泰特列舉如下表:

斯連德羅音階與佩洛格音階

  爪哇和巴厘的佳美蘭音樂有一定差別。爪哇上演的戲劇多以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的故事為題材,伴奏音樂使用斯連德羅音階,故爪哇的佳美蘭音樂多為斯連德羅音階,由於它源自宮廷,宗教色彩較濃,風格上典雅纖細,節奏緩慢。巴厘上演的戲劇多是表現印尼的民間故事,伴奏音樂使用佩洛格音階,故巴厘的佳美蘭音樂多為佩洛格音階。由於它紮根於人民生活之中,在風格上粗獷活潑,節奏較快;巴厘音樂的另一顯著特點是樂隊中的許多樂器都成對地使用,同樣的兩件樂器在定音上又略有差別,合奏時音響顫抖起伏,音色更富於變化。

  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歌曲是流行於西爪哇的“鄧邦”。它分大、中、小3種類型。每種鄧邦都有其特定的內容,如表現愛情、思鄉和進行道德教化等。鄧邦的曲調節奏緩慢,一般都帶有一種感傷、孤寂的情調,多以豎笛和撥弦樂器伴奏,音樂伴奏是歌曲曲調的裝飾性變奏。另一種較為著名的傳統歌曲是“卡威”。它是一種敘事體歌曲,每段歌詞有4行,若幹段組合為一首長篇的敘事詩。曲調帶有吟誦性,多以撥弦樂器伴奏。

  在巴厘有一種叫作“克恰克”的特殊的聲樂形式。它本是一種祭神樂,後經過發展,成為給戲劇烘托某種氣氛的伴唱。克恰克本身並無曲調,它的特點是由一組人按等節奏連續發出“朋……”的聲音,另外幾組人則按不同的節奏型同時發出“恰克、恰克”的聲音,這幾組聲音復合在一起便形成連續不斷的聲音,它時強時弱,具有一種特殊的感染力。

  近代,在印尼到處都流行一種叫“克龍宗”的歌曲。它是葡萄牙民歌與印尼民族音樂文化相結合的產物。16世紀,荷蘭與葡萄牙在印尼進行爭奪殖民地的戰爭,葡萄牙人因戰敗而成為荷蘭人的俘虜,散居在爪哇各地,在他們中間傳唱一種叫“法多”的葡萄牙民歌,也逐漸在印尼人民中流傳開來。在傳唱過程中又融合瞭佳美蘭音樂和鄧邦歌曲的某些因素,從而形成瞭克龍宗歌曲的風格。近幾十年印尼作曲傢按此風格創作的歌曲或改編的民歌也稱克龍宗。它的歌詞內容多表現愛情和熱帶風光,曲調緩慢悠揚,富於抒情性。著名的克龍宗歌曲有《梭羅河》、《椰島之歌》、《衷心贊美》、《紅橋曲》、《莎麗楠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