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法國作曲傢C.德彪西首創的一種音樂風格。印象主義一詞借用自美術。1874年巴黎“落選者沙龍”展出畫傢C.莫內一幅題為《日出印象》的繪畫,引起嘲笑和議論,此後人們把藝術理想與表現手法大致與之相似的畫傢,如E.德加、C.畢沙羅、A.西斯萊、P.A.雷諾瓦稱為“印象派”。他們反對學院派的保守思想,熱愛大自然,面向現代生活,採取在戶外的陽光下直接描繪景物的方法,在光與色的變化中表現物件的整體感與周圍的氣氛,對繪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印象主義義一詞在音樂中首次出現於1887年,法蘭西美術研究院的評委指責德彪西在羅馬進修時的第2部“交卷作品”交響組曲《春天》結構不明確,要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義”。1894年其《弦樂四重奏》在佈魯塞爾首演時,評論傢開始用“印象主義”加以贊揚;1905年以後,此詞常用以概括德彪西及風格與他接近的音樂,不再帶有貶意。

  印象主義音樂是在象征主義文學及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大約始於19世紀80年代末,德彪西自羅馬歸國定居巴黎之時。他反對後期浪漫派以自我為中心的英雄崇拜以及音樂過度龐大膨脹,從當代法國的社會背景、心理特質和美學觀出發,力圖恢復法國音樂明晰、典雅的特征,追求藝術形象的真實與新穎獨創。當時,象征派詩人追求辭藻聲韻的微妙效果,印象派畫傢利用色彩抓住自然景物的瞬息變化,給他以很大啟迪。90年代以後陸續創作的管弦樂曲《牧神的午後前奏曲》(1892~1894)、室內樂《弦樂四重奏》(1893)、歌劇《普萊雅斯和梅麗桑德》(1893~1902)、鋼琴曲《版畫集》(1903)、歌曲《波德萊爾的五首詩》(1889)等,都是印象主義音樂風格的成熟之作。這種風格的特征為:崇尚柔和,抑制、排除過分的激情;避免文學性的鋪敘,借助標題和豐富的色調變化引起聯想;含蓄的暗示多於熱情直率的表達,強調朦朧的感覺印象和變化多端的氣氛。德彪西認為,音樂比繪畫更能有效地把印象主義的理想付諸實踐,繪畫隻能表現光的靜止狀態,而音樂卻能表達光的流動變化。莫奈需要一系列畫幅才能繪出同一場面的光的不同效果,而音樂卻能創造出不間斷的光的流動。

  印象主義音樂常常使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可歸納為以下幾點:①在曲調發展上避免使用浪漫主義音樂中常見的重復、擴充、展開等表現手段,而以短小的曲調細胞組合成一種新穎的動機語匯。聲樂曲調與言語音調密切結合,近似朗誦;器樂曲調也很少有氣息寬廣的線條。②在節奏上喜歡使用復節拍與復節奏,節拍不規則地細分減弱瞭推動力,呈現松散流動的狀態。③重視調式的表現力,根據形象要求采用相應的調式,如各種五聲音階、中古調式及全音音階。擴大調性概念,常避免出現明確的收束式。全音音階的運用使調式中的每一個音居同等地位,減弱瞭調中心感,出現多調性因素。④由於喜好對不同的色彩與音響作平面的、繪畫式的並列,和聲成為最重要的表現手段。通過增加和弦結構的可能性與減弱和聲進行的功能性,得到極其豐富的和聲色彩。⑤音色豐富、獨特而新穎。在聲樂作品中,男高音與女高音常使用缺乏光彩和戲劇力量的低音區;廣泛運用各種樂器演奏法上的色彩手段,如木管的低音區、銅管大量使用弱音器與阻塞音,銅管在樂隊中的作用往往不在於加強力度,而為瞭取得多變的色彩效果等。⑥配器與織體安排新穎。如弦樂組常常細分,小提琴的高音伸展到過去很少用的音區,大提琴擔任小提琴的角色,中提琴演奏低音,造成模糊不清之感;突出豎琴、鋼片琴、三角鐵和鐘琴清澈的音響,使管弦樂色彩繽紛,把力度與音色聯系起來。⑦結構往往松散模糊,但許多作品仍可看到三部曲式的輪廓。

  印象主義音樂的產生是從後期浪漫派和民族樂派中演變出來的。在德彪西之前,印象主義音樂的某些因素已顯露於F.F.肖邦、F.李斯特、E.格裡格、М.П.穆索爾斯基以及C.-A.弗朗克、R.瓦格納等人的作品之中。肖邦充分認識到色彩的價值,將其作為音樂中一種獨立的重要因素。格裡格的復雜、朦朧、富於色彩的和聲,亦可謂具有一定的印象主義氣質。他們對鋼琴音樂的細致要求和踏板的出色運用,對印象主義鋼琴音樂有重要影響。李斯特某些作品標題的本身就含有印象主義的性質,如《鬼火》表現光的快速運動;瓦格納的歌劇裡已有許多新穎的音響組合,《萊茵河的黃金》序曲所呈現出波濤起伏、霧氣濛濛的意境。此外,東方音樂亦是印象主義音樂的重要養料,例如1889年巴黎萬國博覽會中演出的爪哇及東南亞的音樂,對德彪西有很大啟示。

  德彪西以後,雖然難於將某個作曲傢截然歸入印象派的行列,但是,印象主義音樂風格及手法的實際影響已遍及整個音樂世界。在法國,拉韋爾同樣喜好選擇象征派詩人C.波德萊爾、P.魏爾蘭、S.馬拉梅的詩歌為歌詞。他的音樂盡管結構嚴謹,有些接近於古典主義,但有人仍將他歸諸於印象主義。P.迪卡斯采用象征派詩人M.梅特林克的戲劇為歌劇腳本,運用全音音階與德彪西式的和聲,與A.魯塞爾、F.施米特等同時代的法國作曲傢一樣,在采用印象主義音樂語匯的同時,保持瞭自己的個性。在英國,受德彪西影響最大的是F.迪利厄斯,他的《夏日的花園》、《河上之夏夜》等樂曲,充分反映瞭印象派的特點。R.沃恩·威廉斯在其《倫敦交響曲》中,對泰晤士河上朦朧黎明及威斯敏斯特教堂洪亮鐘聲的描繪,都有印象主義音樂的特征。此外,還可列舉G.霍爾斯特的《行星》中的《海王星》、F.佈裡奇的《螢火蟲》、《春天來臨》,A.巴克斯的《范德花園》。西班牙作曲傢M.de法利亞的不少作品,既有鮮明的印象主義傾向,又有民族特征,《西班牙庭園之夜》就是這一類型的代表作。匈牙利B.巴托克的早期作品《兩幅圖畫》中的《鮮花盛開》,《在戶外》中的《夜音樂》,Z.科達伊的《九首小曲》、《夏日的黃昏》等都表現出印象主義的意境。

  印象主義音樂作為一種新的藝術風格曾啟迪瞭20世紀初一大批作曲傢的創作,但它的題材、內容隻是對自然景物的描繪,缺乏深刻的思想性和社會意義,因而僅盛行於20世紀初,不久就被新的音樂風格與音樂流派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