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居住在中國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思茅、玉溪、西雙版納等地,人口1058836人(1982年統計)。哈尼族的歷史悠久,支系甚多,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方言土語差別頗大,民間音樂豐富,可分為民歌、歌舞音樂、器樂3類。

  民歌 主要有“哈巴”(敘事歌)、“阿哧”(玩的歌)、“然咕差”(兒歌)、“阿尼托”(搖兒歌)、“然咪比”(婚禮歌)、“迷煞維”(喪歌)和“莫丕差””(祭祀歌)等6類。

  哈巴 亦稱“拉巴”,是古老的敘事歌。逢年過節,起房蓋屋,接親嫁女,喪葬祭祀或親朋聚會時演唱。內容廣泛,有12篇,包括人類的起源、哈尼族歷史、四時節令、農事活動、處世哲理、宗教信仰等。以敘事性的唱述和哲理性的短歌說明哈尼族所尊奉的規矩和道理。演唱形式有1人主唱、聽眾幫腔和2人對唱、聽眾幫腔兩種。基本的音樂結構由襯詞的引句、一個或若幹個變化重復的樂段、眾人的幫腔組成。一曲多詞,反復詠唱。曲調莊重、平穩,富有內在激情,與哈尼語言音調緊密結合,似說似唱,吟唱性強。如下例:

《哈巴》

哈尼族姑娘在吹“哩嚕”

  阿哧 亦稱“阿茨”、“阿其”。有“玩的歌”之意。主要為愛情內容,有的涉及勞動等其他社會生活內容。傳統的唱詞極為豐富,亦可觸景生情即興編唱。演唱形式有男女對唱和獨唱,亦有用民間樂隊伴奏的男女領唱眾人幫腔等形式。後一種往往形成自由的多聲部。在山上大聲唱的叫“赤瑪”、“阿其古”,中聲唱的叫“囉白”、“阿其俏”,均類似山歌。曲調高亢嘹亮,句尾常用拖腔,上下句一起一伏,形成對比。如紅河的《尼美赤瑪》:在屋內和情人相會時小聲唱的叫“赤然、“多霞”,似講悄悄話一樣,故又叫“多甲”(講話)。大聲和小聲唱的阿赤曲調多數不同。也有同一曲調分大聲、小聲唱的。阿赤大都有固定的引句,有時全曲的高音就在引句中出現。引句所用襯詞,大多沒有具體含義,隻起開腔助興作用;有的則用美麗姑娘、英俊小夥之類的詞句開頭。瀾滄江以西地區愛尼人的“呆航徹”(草坪上唱的歌),屬青年男女夜間聚會、選擇情侶時唱的情歌,深情優美,有《普確香》、《杜裡羅哎》、《嘎薩指》等曲目。

《尼美赤瑪》

  然咕差 意為娃娃唱,即兒童歌。內容豐富。有《太陽歌》、《彩虹歌》、《放鴨歌》、《放牛歌》、《阿密冊》、《搓泥團》等等。均為較古老的哈尼族民歌,曲調短小,音域不寬,多數可邊歌邊舞。

  阿尼托 意為領娃娃歌,即搖兒歌。多由婦女輕聲哼唱,旋律娓娓動聽,多用相似的樂句反復吟唱。

  然咪比 嫁姑娘的歌,系婚禮風俗歌。有“出嫁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內容不同,曲調也各有差異。

  迷煞維 系喪葬習俗歌,為給父母和德高望重的長輩送葬時不可缺少的禮儀。哭一聲唱一段,音調悲切。

  莫丕差 即貝瑪(巫師)調,屬祭祀歌。因由莫丕(即貝瑪)所唱而得名。各地曲調不同,有的莫丕差近似呼喊。

  其他如教育青年歌、勞動歌等,一般都分別以哈巴或阿哧的曲調演唱。

  哈尼族民歌的特點是:①旋律以級進為主,常伴有二度、三度、四度或六度下行裝飾。也有六度、七度、八度跳進和個別樂句間的十度大跳。②歌詞多以兩個字為一組,形成前短後長前輕後重的節奏;句尾常任意延長;多采用混合節拍。③曲式多樣,有單一樂句的變化重復,有由上下句或多樂句構成的樂段,也有由兩個有一定對比的樂段構成的結構。由於一曲多詞,演唱時旋律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和樂句的擴充或緊縮。④調式色彩多樣,以五聲為主的各種調式均有。有些民歌旋律由sol、la、do或la、re、mi3音音列構成,或由sol、la、do、re或sol、la、do、mi4音音列構成。紅河地區還有一些極富特色的調式,如:⑤演唱方法多樣,既有大、小嗓分別演唱的,也有用大、小嗓結合演唱的,一些地方的顫音唱法,使歌聲獨具風韻。

民間藝人演奏四弦

  歌舞音樂 有“哈瑟”、“羅作”、“得波措”、竹筒歌舞等,以及為鼓舞、扇子舞、木雀舞等民間舞蹈伴奏的由鼓、鋩鑼、镲等合奏的打擊樂。

  哈瑟、羅作 流行於紅河地區,由於與當地彝族歌舞音樂相互交流,音樂風格大同小異,哈瑟意為手舞,以手的動作為主,音樂節奏舒緩適中,旋律優美。羅作的跳躍動作較大,音樂節奏緊促,旋律歡快,加上舞者、圍觀者的拍掌擊節伴唱,和不時發出的呼喊聲,氣氛尤為熱烈。哈瑟和羅作均有簡短的舞蹈歌曲自由地穿插其間。鼓舞、扇子舞、木雀舞為哈尼族所特有,由打擊樂伴奏,節奏較為單一,保留瞭古老的風貌。

  得波措 是西雙版納等地哈尼族愛尼人最有代表性的歌舞,有慢速和快速兩種,前者比較古老,後者歡快活潑,如勐海縣的《得波措》:

《得波措》

  竹筒歌舞 流行於瀾滄、勐海、孟連和景洪等地。由一群婦女拿著1米長的背水用的竹筒頓地擊拍,邊唱邊舞,或齊唱,或一領眾和。曲調高亢悠揚。竹筒擊節有固定節奏和變奏兩種,兼有大鼓、鋩鑼、镲等樂器伴奏。

  器樂 哈尼族吹管樂器較多,有梅巴(巴烏)、哩嚕(草桿)、紮比、俄比、冊節(栽秧號)、烏翁、切波、期哩、亞加、確索、葫蘆笙等。彈撥樂器有三弦、四弦、口簧等。拉弦樂器有小二胡和坎吉,坎吉構造和小三弦相同,置琴筒於兩膝間,用馬尾弓子演奏。打擊樂器有鼓、象腳鼓、竹筒、鋩鑼、镲等。器樂曲多來自民歌和歌舞曲。分“阿赤”和“蘇薩”兩類。①阿赤即由山歌和情歌演變而來,隻能在男女社交時或避開親屬彈奏。②蘇薩,即歡樂之意,亦稱“正調”或“嘎瑪調”(大路調)。兩類樂曲的旋律乃至調弦方法都迥然有別。

  1949年後,哈尼族音樂有瞭很大發展,哈尼族聚居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於50年代成立瞭民族歌舞團。專業音樂工作者對民間音樂進行瞭搜集整理,並創作瞭不少反映哈尼族人民生活的音樂作品。如歌劇《多沙阿波》、歌曲《阿波毛主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