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稱“國立音專”,原名國立音樂院。現上海音樂學院的前身。1927年11月27日成立於上海,創辦人蔡元培任院長,蕭友梅任教務主任。教員有王瑞嫻、李恩科、朱英、易韋齋、蕭淑嫻、吳伯超等。設預科、專修科。開設鋼琴、聲樂、小提琴、二胡、琵琶、樂理、和聲、國文、英文、文化史等課程。1929年9月改名國立音樂專科學校,蕭友梅任校長,設本科、預科、專修科(師範科)及選科。分鋼琴、小提琴、大提琴、聲樂、理論作曲5組(相當於系)。1940年底,由李維甯任代理校長。1942年年該校由汪偽政權管轄,改名國立上海音樂院,李維寧任院長。抗日戰爭勝利後,重慶的國立音樂院(1943年1月成立於重慶松林崗)自渝返滬,1946年接收國立上海音樂院,並與丁善德、陳又新所辦的私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合並,定名為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由戴粹倫任校長,直至1949年(見上海音樂學院)。

  國立音專的教學制度參照歐洲音樂學院規格,采用學分制。教學中重視基礎訓練,質量要求嚴格。先後應聘於該校任教的中外音樂傢有:作曲技術理論教授黃自(1930~1937年間兼任教務主任),聲樂教授周淑安、應尚能、趙梅伯、蘇石林。鋼琴教授查哈羅夫。弦樂教授富華、佘甫磋夫等。該校培養出不少在國內外有影響的音樂傢,如賀綠汀、呂驥、丁善德、江定仙、錢仁康、陳田鶴、劉雪庵、譚小麟、喻宜萱、周小燕、李獻敏、易開基、李翠貞、范繼森、吳樂懿、譚抒真、戴粹倫、陳又新、蔡紹序、郎毓秀、高芝蘭、葛朝祉、李德倫、黃貽鈞、韓中傑、斯義桂、桑桐、瞿希賢等。冼星海、張曙、蔣風之等,都曾在該校學習過。

  國立音專師生的創作、論著、演出,當時在社會上有較大影響,促進瞭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如蕭友梅的《普通樂學》、《和聲學》,黃自的清唱劇《長恨歌》、歌曲集《春思》、《愛國合唱歌曲集》,青主的歌曲《大江東去》、歌曲集《音境》及著作《樂話》,周淑安的《抒情歌曲集》、《戀歌集》、《兒童歌集》,應尚能的《創作歌集》、《燕語》,陳洪的《樂曲與曲式》,朱英的琵琶曲等。在編輯出版方面,有青主主編的《樂藝》季刊,以及由他主編的及叢書30餘種;音樂藝文社出版由黃自等主編的音樂藝文社的《音樂雜志》和晨報的《音樂周刊》,陳洪主編的《音樂月刊》、《林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