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古希臘皮托競技會上,已有音樂比賽專案。英國威爾士盛行至今的愛斯臺茲沃音樂詩歌年會相傳起源於7世紀。O.di拉索兩次在“佈伊”音樂賽會上被擁為王。18世紀中,大音樂傢在贊護人主持下進行對抗賽,屢見不鮮(如G.F.亨德爾與D.斯卡拉蒂、W.A.莫札特與M.克萊門蒂、L.van貝多芬與H.沃爾夫)。19世紀,歐洲各地紛紛設立合唱與樂隊比賽。法蘭西藝術院於1803年創設的羅馬大獎,為最早的一個全國性比賽。最早的國際音樂比賽則為1890年俄國鋼琴傢А.Γ.魯賓斯斯坦在聖彼得堡自費創辦的國際鋼琴與作曲比賽(1910年起停辦)。20世紀,為促進音樂藝術和對優秀青年音樂傢的鼓勵音樂比賽大為盛行。1957年,成立國際音樂比賽聯合會。比較重要的國際音樂比賽有以下幾種:

  肖邦國際鋼琴比賽(波蘭華沙) 始於1927年,每5年1次,比賽曲目以F.F.肖邦作品為主。中國鋼琴傢傅聰、李名強分別獲得1955年第5屆比賽第3名與1960年第6屆比賽第4名。劉憶凡獲1980年第10屆特殊獎。

  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波蘭波茲南) 1935年H.維尼亞夫斯基誕辰100周年時創設於華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斷。1952年繼續舉辦第2屆,遷址波茲南,每5年1次。奧伊斯特拉赫父子分別獲第1屆2等獎與第2屆1等獎。第3屆起,增設作曲與提琴制作兩個項目的比賽。

  伊麗莎白女王國際音樂比賽(比利時佈魯塞爾) 為1929年成立的“伊麗莎白王後音樂基金會”主辦。第1屆為小提琴比賽,以基金會主席E.伊薩伊的名字為名,稱伊薩伊小提琴比賽,1等獎為Д.Ф.奧伊斯特拉赫所得。第2年為鋼琴比賽,1等獎為Э.Γ.吉列利斯所得。1951年起改用現稱,並按第1年鋼琴、第2年小提琴、第3年作曲、第4年休整的次序循環舉行。1985年舉辦的小提琴比賽,中國小提琴傢胡乃元(臺灣)獲第1名;胡坤獲第4名。

  日內瓦國際音樂比賽 始於1939年,每年舉行。比賽項目甚多,有大提琴、管風琴、長笛、雙簧管,室內樂重奏等。影響甚大,為高水平的國際音樂比賽之一。中國鋼琴傢顧聖嬰曾獲1958年鋼琴比賽2等獎(本屆無1等獎),圓號演奏傢韓銑光獲1960年銀質獎。

  瑪格麗特·隆-雅克·蒂博國際鋼琴、小提琴比賽 為法國鋼琴傢M.隆和小提琴傢J.蒂博於1943年所創設,原為3年1次,1949年起隔年舉行1次。中國鋼琴傢李堅獲1981年第2名。

  卡爾·弗萊什國際小提琴比賽 以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傢、教育傢C.弗萊什命名的比賽,始於1945年,當時是規模較小的國內比賽。1968年作為“倫敦音樂節”的一部分而舉辦,並從此改為國際比賽,為第1屆。隨後隔年舉辦1次。在1970年和1972年的比賽中,還設有中提琴比賽。1982年於倫敦舉辦的比賽中,中國小提琴傢薛偉獲最優秀演出獎。

  佈達佩斯國際音樂比賽(匈牙利佈達佩斯) 原為1933年創設的李斯特國際鋼琴比賽,1948年改用現稱,其下屬的不同比賽項目另有專稱,如埃爾凱爾聲樂比賽、李斯特-巴托克鋼琴比賽、卡薩爾斯大提琴比賽、西蓋蒂小提琴比賽、韋伊奈室內樂比賽等等,均不定期。中國鋼琴傢劉詩昆曾獲1956年鋼琴比賽3等獎;小號演奏傢聶影獲1984年第22屆小號比賽匈牙利作品演奏特別獎,蔡妮獲伴奏獎。

  維奧蒂國際音樂比賽 以意大利古典樂派作曲傢、著名小提琴傢G.B.維奧蒂命名的比賽,創辦於1950年,每年在10~11月舉辦。這一比賽包括有鋼琴、聲樂、作曲三方面的內容。然後按年代的不同,增加小提琴,或哈普西科德、吉他、長笛等其中的一項比賽。在1981年的聲樂比賽中,中國歌唱傢羅魏獲第2名。

  貝桑松國際青年指揮比賽(法國貝桑松) 始於1951年,每年9月舉行。日本指揮傢小澤征爾獲1959年1等獎。

  慕尼黑國際音樂比賽 全稱為聯邦德國全國廣播網國際音樂比賽,始於1952年,每年舉行鋼琴、聲樂比賽,同時另設不同項目。

  佈拉格之春國際音樂比賽 始於1955年,為佈拉格之春音樂節內容之一。1957年中國鋼琴傢李名強獲音樂節斯美塔納鋼琴比賽第3名。

  舒曼國際音樂比賽(民主德國柏林) 1956年為紀念R.舒曼逝世100周年而創設。每年1次,主要內容為聲樂和鋼琴兩項。中國鋼琴傢周廣仁獲得首屆比賽第8名;1960年,歌唱傢黎信昌獲聲樂比賽第4名;上海音樂學院女子四重奏團獲第2屆弦樂四重奏比賽第4名。

  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蘇聯莫斯科) 始於1958年。第1屆僅鋼琴與小提琴兩項內容,後增設大提琴與聲樂。4年一次,曲目側重П.И.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中國鋼琴傢劉詩昆和殷承宗分別獲得1985年與1962年2等獎。

  喬治·埃奈斯庫國際音樂比賽(羅馬尼亞佈加勒斯 特) 始於1958年,每3年1次。第1屆比賽有鋼琴與小提琴兩項,中國鋼琴傢李名強獲得1等獎。洪騰和鮑蕙蕎獲第2屆比賽第3名和第5名。李琪與李其芳分別獲第3屆第4名和第5名。第2屆起增設聲樂比賽。

  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 為紀念美國鋼琴傢V.克萊本於1958年獲柴科夫斯基國際比賽第1名,而於1962年創辦,一般每4年於得克薩斯州的沃思堡舉行。

  裡約熱內盧國際聲樂比賽 創辦於1963年,每兩年舉辦1次,凡奇數年的6月10~20日在巴西裡約熱內盧舉行。除聲樂比賽外,還曾於1965年舉辦過鋼琴比賽,1981年舉辦過小提琴比賽,在1981年第10屆比賽中,中國男高音劉捷和女高音葉英分別獲得3等獎;楊行壁獲最佳伴奏獎。在1985年第12屆比賽中,中國女高音汪燕燕獲1等獎(環球電視大獎)、歌劇院大獎及維拉·洛博斯金牌獎;男高音劉維維獲5等獎以及娜佳·雅伯(巴西作曲傢)金牌獎;趙碧璇獲最佳伴奏獎。

  埃爾凱爾-科達伊國際音樂比賽 以匈牙利作曲傢F.埃爾凱爾與Z.科達伊命名的比賽,創辦於1963年,每年舉辦1次,比賽的項目每年不同。在1982年第20屆比賽中,中國選手胡曉平獲聲樂比賽1等獎及特別獎;溫燕青獲特別獎。

  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比賽(芬蘭赫爾辛基) 始於1965年,5年1次。中國小提琴傢胡坤獲1980年第4屆比賽第5名。

  西班牙帕洛馬·奧塞亞國際鋼琴比賽 創辦於1974年。1978年以前每年舉行1次,之後改為隔年舉辦1次。在第8屆比賽中,中國選手許斐平獲第4名。

  樸次茅斯國際弦樂四重奏比賽 創辦於1979年,每3年舉辦1次。1982年第2屆比賽中,中國中央音樂學院男子四重奏組獲梅紐因獎;中央音樂學院女子四重奏組獲評委會主席獎。1985年第3屆比賽中,上海音樂學院弦樂四重奏組獲第2名。

  日本國際音樂比賽 由日本演奏聯合會主辦的世界大型比賽,創辦於1981年,每3年舉辦1次。在1983年第2屆比賽中,中國選手薛偉獲小提琴比賽第3名;杜寧武獲鋼琴比賽第5名。

  維也納國際歌劇歌唱傢比賽 創辦於1982年,每年7月舉行,是西方影響較大的青年歌劇歌唱傢比賽之一。在1984年第3屆比賽中,中國男高音歌唱傢張建一、女高音歌唱傢詹曼華獲第1名。

  梅紐因國際小提琴比賽 以世界著名小提琴傢Y.梅紐因命名的比賽,始辦於1983年,每兩年舉辦1次。在1983年首屆比賽中,中國選手王曉東、王崢嶸、張樂、呂思清獲少年組第1、2、3、5名;何紅英獲青年組第4名。在1985年第2屆比賽中,中國選手郭昶獲少年組第1名;王曉東、柴亮獲青年組第1、3名。

  英國本森-赫傑斯金國際聲樂比賽 1983年於倫敦舉辦第7屆比賽,中國男中音歌唱傢傅海靜、女中音歌唱傢梁寧分別獲第2、第4名。

  米麗亞姆·海林國際歌唱比賽 以芬蘭著名女高音歌唱傢米麗亞姆·海林命名的比賽,每5年舉辦1次。第1屆於1984年在赫爾辛基舉行。在本屆比賽中,中國歌唱傢梁寧獲女聲組第1名;迪裡拜爾獲女聲組第2名;傅海靜獲男聲組第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