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一個國傢、由本國政府制定的歌曲,常在隆重集會和國際交往儀式等場合演唱或演奏。

  國歌的歌詞與內容 除少數國傢的國歌是純粹的器樂曲外,絕大多數國傢的國歌都有歌詞。各國國歌的歌詞因社會制度、國傢性質、政治路線、歷史情況、地理環境、民族成分、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內容極為多樣,大致包含以下幾方面:

  反映愛國思想 如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國歌以飽滿的革命熱情,激發人們熱愛社會主義江山,為保衛祖國、建設新國傢而鬥爭,原來的歌名就是《愛國歌》。

  歌頌國旗 如歌頌三色旗(羅馬尼亞國旗)的羅馬尼亞新國歌和產生於1812~1814年第二次獨立戰爭中的美國國歌《星條旗》,還有一些國傢的國歌,包含著具體解釋國旗涵義的內容,如加納、達荷美、洪都拉斯、哥斯達黎加等國的國歌。

  反映革命鬥爭 大部分為產生於革命鬥爭中,直接反映當時革命鬥爭的歷史歌曲。荷蘭國歌《拿騷的威廉》是16世紀尼德蘭革命時期起義者所唱的歌曲,這首歌被認為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國歌。法國的《馬賽曲》(1792)、波蘭的《波蘭不會亡》(1797~1806)、阿根廷的《大地的生民》(1813)、美國的《星條旗》(1814)、西班牙的《列戈頌》(1820)、希臘的《自由頌》(1823)、比利時的《佈拉班人之歌》(1830)、捷克斯洛伐克的《我的傢鄉在哪裡》(1834)和《塔特洛山上電光閃閃》(1844)、南斯拉夫的《嗨,斯拉夫人》(19世紀中葉)、意大利的《馬梅利之歌》(1847)、古巴的《巴亞莫頌歌》(1868)、阿爾及利亞的《誓言》(產生於1954~1962年的八年獨立戰爭)等。都是產生於革命鬥爭中的國歌,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

  歌頌自由 自由,被各國人民視為民族的生命。許多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鬥爭中產生的國歌,都熱情地歌頌瞭自由,如希臘、多米尼加、秘魯的國歌。希臘國歌的歌名稱《自由頌》,歌詞長達158段,是全世界最長的國歌,但通常隻唱第1段。

  歌唱祖國的大地河山 此類國歌中,有些著重描寫自然風光,如瑞典的《你古老的、光榮的北國山鄉》和丹麥的《有一處好地方》。而奧地利國歌、保加利亞國歌和捷克斯洛伐克國歌的第1部分《我的傢鄉在哪裡》,都以第1段歌詞寫自然風光,第2段歌詞寫人民的品質。有些國歌還從天文現象來說明自己國傢的地理環境,如新西蘭和巴西的國歌都說到瞭南半球夜空中的“南十字星座”。

  歌頌民族英雄 如波蘭的《波蘭不會亡》(又名《棟佈羅夫斯基的馬祖卡》),丹麥的《克裡斯蒂安國王挺立桅桿旁》(丹麥沒有明文規定的國歌,起國歌作用的愛國歌曲有兩首,另一首是以上提到的《有一處好地方》,類似情況的國傢還有荷蘭、瑞士等),西班牙的《列戈頌》。意大利國歌題名《馬梅利之歌》,歌詞作者就是馬梅利本人,有紀念這位愛國詩人的意思。

  反映民族、歷史、文化、宗教的特點 許多國歌都涉及到這些方面,而有些國歌則以此為主題,如印度國歌是一首典型的史詩,涉及到民族、歷史、地理、文化和宗教。挪威、冰島和洪都拉斯的國歌,都有一定的史詩氣質。

  反映國與國之間的關系 如聖馬力諾和意大利,列支敦士登和德國,安道爾和法國及西班牙,都互有密切的關系,這種關系分別反映在聖馬力諾、列支敦士登和安道爾的國歌中。

  為統治者歌功頌德 不少君主國傢的國歌都為皇帝、女王歌功頌德,如英國的《神佑女王》、日本的《君王的朝代》以及摩納哥、伊朗等國的國歌。

  宣揚宗教思想 “上帝保佑”一類的話,是某些國歌的慣用詞句,已成為一般的祝頌用語。但也有宗教內容比較集中的國歌,如瑞士的《瑞士詩篇歌》就是一首典型的宗教歌曲。

  國歌的音樂體裁與形式 國歌最典型的體裁是頌歌,進行曲和抒情曲體裁的歌曲在成為國歌後,常有頌歌化的趨勢。

  大多數的國歌都有歌詞。少數國傢是純粹的器樂曲,如阿富汗、伊拉克、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爾、馬爾代夫、摩洛哥、毛裡塔尼亞、幾內亞、索馬裡、波多黎各等國的國歌。

  國歌歌詞最常見的形式是分節歌,即由多段格律相同(唱同一個曲調)的歌詞組成。歌詞大多為2~3段。分節歌形式的國歌通常由“主歌”和“疊歌”兩部分組成,疊歌常表現國歌的中心思想。在一般情況下,總是主歌在前,疊歌在後。但有些拉丁美洲的國歌,結構比較龐大,往往把疊歌放在兩端,構成“疊歌-主歌-疊歌”的形式。有些國傢的歌詞則采取變化的“主歌-疊歌”形式,即每段歌詞僅末句相同,並不構成完整的疊歌。有些國傢雖然采用分節歌的形式,但並沒有主歌和疊歌的區分。另外一些國傢的國歌則根本不用分節歌的形式。

  國歌音樂的規模大小不一,有的力求簡短,隻有11或12小節;有的結構長大,多達60多小節。簡短的國歌常采用樂段、復樂段、多樂句樂段和二段式,其次是三段式。長大的國歌大都采用復二段式和復三段式。“主歌-疊歌”形式的國歌常用二段式或復二段式,“疊歌-主歌-疊歌”形式的國歌常用三段式或復三段式。在通常的情況下,音樂的再現是和歌詞的再現相一致的;但有時音樂服從於本身的發展規律,並不和歌詞的結構強求一致。個別的多民族國傢的國歌,是一種特殊的套曲,由不同民族的愛國歌曲組合而成。如捷克斯洛伐克的國歌,由捷克的愛國歌曲《我的傢鄉在哪裡》和斯洛伐克的愛國歌曲《塔特洛山上電光閃閃》組合而成。兩者的調性、調式、音調、體裁、風格等方面都是獨立的,它們自然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特殊的套曲。

  中國國歌 中國歷史上的第1首國歌,是清宣統三年(1911)清政府制定的《鞏金甌》,歌詞雲:“鞏金甌,承天幬,民物欣鳧藻,喜同袍,清時幸遭,真熙皥,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政府的政事堂禮制館於1915年6月定《中國雄立宇宙間》為國歌,歌詞是:“中國雄立宇宙間,廓八埏,華胄來從昆侖巔,江河浩蕩山綿連,共和五族開堯天,億萬年。”1919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的國歌研究會根據章太炎的建議,決定采用《尚書大傳·虞夏傳》中的《卿雲歌》為國歌,由蕭友梅作曲,1921年3月31日頒行,歌詞是:“卿雲爛兮、𫄙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國民黨政府於1936年宣佈以1930年的國民黨黨歌(歌詞為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官學校開學典禮上的訓詞,由程懋筠作曲)暫代國歌,1943年宣佈它為正式國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1屆全體會議決議在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1978年3月5日第5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1次會議修改瞭國歌的歌詞。1982年12月4日第5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5次會議決定:撤銷本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1次會議通過的關於修改國歌歌詞的決定,恢復《義勇軍進行曲》原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