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器樂絲竹樂的一種,19世紀下半葉在廣州地區流行,當時以琵琶為主奏樂器,輔以箏、簫、三弦、椰胡等,之後出現瞭“五架頭”組合,採用二弦(粗弦硬弓)、提琴(類似板胡的中音樂器)、三弦、月琴、橫簫5種,俗稱“硬弓形式”。1926年,又開始採用“三件頭”演奏,以二胡(改用鋼絲弦,現稱粵胡)主奏,輔以秦琴,揚琴,俗稱“軟弓形式”。後在三件頭基礎上又增加瞭許多絲竹樂器,使之得到豐富、發展,一直流傳至今。

  1917年,丘鶴儔編著著的《弦歌必讀》收錄瞭許多早期樂曲,以工尺譜記譜,未註作者姓名,這是最早出版的廣東音樂曲集。1919年他又編著瞭《琴學新編》兩集,除繼續收錄一些樂曲外,同時介紹瞭廣東音樂的揚琴演奏法。他的樂譜記錄比較完整,文字介紹也有系統性,對推動廣東音樂的發展,起瞭一定作用。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廣東音樂又有瞭進一步的發展。善彈琵琶的何柳堂創作瞭《餓馬搖鈴》、《醉翁撈月》、《賽龍奪錦》等樂曲,並編著出版瞭《琵琶曲集》一冊。善奏二胡的呂文成創作瞭《蕉石鳴琴》、《平湖秋月》、《步步高》等曲。此外尚湧現有《孔雀開屏》、《花間蝶》、《西江月》、《寶鴨穿蓮》、《春郊試馬》、《鳥投林》、《凱旋》、《河洲詠》等。20~30年代,共出現瞭嚴老烈等60多位廣東音樂的作曲者,創作瞭500多首樂曲。其中不少曾錄制唱片或出版瞭曲集。

  廣東音樂的演奏,在硬弓時期,由於主奏樂器二弦不換把位,曲調常迂回在八度之間;到瞭軟弓時期,主奏樂器粵胡的演奏技巧有瞭很大提高,曲調向高把位發展,擴大瞭音域。廣東音樂采用正線、反線、乙反、士工等幾種調,其音樂特點活潑輕快、細膩纏綿、艷鬱華麗、流暢動聽。